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哈尔滨市阿城区关于印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方案的通知(哈阿政发〔2016〕7号)

2016年07月06日 09:01来源:阿城区人民政府办点击量:0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阿政发〔2016〕7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办、局,各有关街道办事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文件精神,经充分调研论证,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政府
2016年4月26日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促进阿城区农业转型升级,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哈尔滨市阿城区关于印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方案的通知(哈阿政发〔2016〕7号)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法制为保障、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有效应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努力实现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确保粮食产能。坚持底线思维,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粮食产能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土地用途不改变,全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2.坚持改革创新。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激活各类农业生产要素。
3.坚持三产融合。推进增收途径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变,立足区位、规模、特色、优质、安全、品牌,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创造新就业,综合施策增加农民收入。

4.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5.注重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农民生活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修复,推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三)主要目标

力争用3—5年时间,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带,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口碑好的哈尔滨知名农业品牌。到2020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要进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5亿斤,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71元以上。

二、突出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落实国家农业优化发展区规划。充分发挥我区土地资源优势,以机械化推动合作化,以合作化推动规模化,着力发展适宜机械化种植的优质粮油产业,积极促进粮食就地过腹和加工转化,打造以粮为基、农牧结合、产加并举、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样板区、商品粮供应保障区、绿色食品生产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区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林业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4个主体功能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双丰街道、料甸镇、杨树镇、亚沟街道、蜚克图镇、阿什河街道等8个镇(街道),区域内农业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适于发展有比较优势、区域性特色农业。一般农业发展区主要分布在松峰山镇、平山镇、小岭街道、玉泉街道、红星镇、金龙山镇、交界街道等7个镇街,区域内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要适度开发、集约利用,重点实施种养结合调结构、节水增效保生态。林业发展区主要分布在松峰山镇、平山镇、金龙山镇,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土地生态环境好,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积极开展营林和抚育更新,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林地质量。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主要位于金龙山镇、红星镇、平山镇、西泉眼水库等重要水源保护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措施,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力度,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二)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确保占优补优、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积极争取和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建设,加快建立黑土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设立黑土地耕地补偿资金和土壤保护基金,加大对黑土地耕地的保护性投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建立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模式。到2020年,耕地面积稳定在1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增加耕作层厚度达到25厘米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控制在8%以内。

(三)建设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功能区。根据区域优势、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在粮食生产重点镇街选择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田,打造一批产量稳定、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具体地点选择在舍利街道、杨树镇、双丰街道、料甸镇。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

(四)建设高标准口粮田。在阿城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上,重点开展水稻等口粮生产,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86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口粮田。结合省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建设,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标准,稳定和强化口粮保障能力。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建设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措施,鼓励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股权量化到农户和经营主体。

(五)建设现代化节水型灌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继续开展西泉眼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强双丰、河东、民合、红星等国有灌区渠道衬砌及建筑物工程。在巩固提升“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果同时,积极争取全省农田水利项目县工程,继续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分区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

(六)实施农业“三减”行动。减少化肥、除草剂和农药不合理使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以及蔬菜等主栽作物和设施农业,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大面积减肥增效措施落实。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加大现代高效植保器械补贴,示范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推动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到2020年,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1个,田间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4个,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杀虫、杀菌剂用量与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相比下降30%以上。

三、加快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分级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涉农服务项目,加快建立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管理制度。到2020年,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550个,建设国家级、省市级示范社35个。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拉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作用明显,并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其向产业化、集群式方向发展。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联合,促进集群式发展。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用地,在土地年度用地计划上给予重点倾斜,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制定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标准合同、规范程序和监督机制。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配种和疾病防治等项目,免征营业税。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区、镇街、村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实现三级平台网络服务全覆盖,建立土地流转监测体系,鼓励农民自愿互换承包地及林权,支持以村、屯为单位进行土地整合流转交易,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提升农机、电子商务、产后包装、物流等社会化服务薄弱环节,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积极推广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达到市级或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0户,带动面积达到60万亩。

(四)创新农产品营销服务。把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重要战略制高点,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工作。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着力发展县域服务驱动型、特色品牌营销型等多元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支持产销衔接体系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降低流通成本,疏通流通渠道。

(五)切实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农牧业投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贷款的作用,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范围,在有条件的镇街积极配合哈尔滨市农牧业投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实施担保、评估等社会化服务对象介入,鼓励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日光温室、畜禽圈舍、农房、集体林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选择一批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研发适合新型主体需求的新险种,继续推行农业投保入股合作,适时开展农业互助合作保险试点,逐步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根据各镇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构建以十大生产功能区为骨干、一镇一业为支撑、一村一品为基础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在双丰街道、料甸镇、阿什河街道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功能区;在交界街道、亚沟街道、金龙山镇建设优质特种玉米生产功能区;在双丰街道、平山镇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功能区;在双丰街道、阿什河街道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功能区;在交界镇建设食用菌生产功能区;在料甸镇、玉泉街道、亚沟镇建设生猪生产功能区;在杨树镇建设奶牛生产功能区,在料甸镇、舍利街、松峰山镇、小岭镇、双丰街建立肉牛育肥和母牛繁殖生产功能区;在松峰山镇、平山镇、金龙山镇打造林业种植、特色养殖、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产业功能区。

(二)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按照增水稻、降玉米、扩大豆的结构调整方向,发展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生产;适当降低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加工专用型和饲用玉米;增加大豆面积,发展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适度扩大杂粮、马铃薯生产。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区水稻面积达到30万亩,大豆面积达到5万亩,马铃薯面积达到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5500亩,玉米面积减少到79万亩。

(三)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面向市场需求,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以养定种,发展饲用玉米,推进饲草种植,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大力发展草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优化畜产品供给结构,稳定生猪、肉禽、蛋禽养殖规模,加快肉牛肉羊生产。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根据资源承载力和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畜禽规模化养殖,与集中流转规模经营土地土壤有机质改良相配套,完善有机肥生产,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展现代渔业,优化大水面增殖渔业,提升池塘养殖综合能力,扩大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提高优质特色养殖比重。到2020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在114万亩,其中青贮玉米面积达到10万亩,新建扩建奶牛规模养殖场3个、肉牛规模养殖场15个、生猪规模养殖场25个、家禽规模养殖场达到28个,建成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10个,网箱养殖基地7个。

(四)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结合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发展创意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和新农村改造、土地整理政策,重点加强道路、电力、饮水、公厕、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特色产业文化和旅游产品展示展销平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示范休闲农庄、美丽田园、森林人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线路、精品节会。着力打造北大荒有机生态园、金沅水上乐园、丽水庄园、龙鸿房车露营地、金龙山蓝莓基地、红星采摘园农家院、那家大院、五泉山萨满风情园、金水河漂流度假山庄和霜雪满族文化滑雪乐园等10个美丽乡村旅游亮点,塑造在省内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到2020年我区乡村旅游要在发展扩大农村垂钓园、休闲采摘园、农家乐旅游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庭园经济、避暑经济和生态经济,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实现民富屯美,不断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精致,进而推进景区游、民俗游、风情游、休闲游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的步伐。

五、突出抓好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农技推广部门为龙头、乡镇中心站为依托、农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面对面为农民提供指导服务。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创办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大户、乡土人才、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途径,引导他们为农民服务,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步伐。到2020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以上。

(二)着力推进农机化发展。改革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换代。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大农机化生产道路和机电灌溉站建设力度,培育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提高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建立农机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健全农机维修体系和农机质量监督体系。到2020年,新建10个以水稻全程、玉米收获、秸秆收集和秸秆还田等机械化为重点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支持乡村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推动各类农业公益服务和公共服务资源接入村级站,并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机制。到2020年建成和完善108个村级信息社。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互联网企业在我市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互联网加强产销衔接。

(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善基层农业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条件,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增加涉农专业课程设置,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电视、电台、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养培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每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性培训400人,到2020年完成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性培训2000人。

六、突出监管能力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式转变

(一)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阿城区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重点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经营模式。对申报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畜产品给予相应补贴,对符合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以贷款贴息、择优投资补助及股权投资等方式予以扶持。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对产品原料及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状况例行监测制度,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体系认证工作。重点支持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和按出口标准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区重点粮食和蔬菜园区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2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二)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培育一批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好农产品老字号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加强品牌资源整合和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提升和塑造“绿色哈尔滨”品牌形象。发挥有关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到2020年,全区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知名品牌达到20个。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市、区、乡三级监管体系,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标准化检测中心,镇街和大型农产品市场要建立检测室。对配备的设备给予资金支持,构建农产品全程检测网络。鼓励主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农产品配送企业、超市自建检测点。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打击各类非法添加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优先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以生产、贮存、包装、流通、销售为链条的农产品追溯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改善农业综合执法条件,稳定增加经费支持。到2020年,建立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15个,农产品产地中心区检测点30个,基本实现地产果蔬、畜产品质量可追溯。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地方责任。各镇街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强化部门协作。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主管部门要抓好组织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改、财政部门要统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扶持力度。在阿城区的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教育、工信、国土、环保、水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合力推进。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