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荆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2016年08月05日 09:42来源:荆门市委农办点击量:0

荆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认真实施《荆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国家农机化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目标,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农发展呈现持续向好、亮点纷呈、活力迸发、态势喜人的局面。

荆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一、“十二五”荆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

(一)“两大战略”引擎功能日益增强。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引领、推动荆门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机遇、重要载体、强大动力。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5.84亿元,农业增加值206.92亿元,均同比增长5.2%。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6元,增长9.2%,总量全省第2位,对比“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实现收入翻番,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钟祥市名列2013年度首强。一是深入推进中国农谷建设。中国农谷战略写入《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农谷“一谷双核,多点支撑”总体布局,构建了“三区三中心”硬支撑,确立了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标杆的目标定位。“九五”线33公里黄桃、蓝莓、玫瑰、甘薯等10个“万字号”生态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农谷大道国宝桥米绿色稻米基地、藕鳅共生试验田、袁禾专业合作社隆平超级稻生产基地建成投入生产。彭墩“1+9”核心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长寿食品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彭墩风情小镇等项目加快推进,彭墩乡村世界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电商一条街、“粮食银行”等新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彭墩模式”在全省复制推广。二是加快推进柴湖振兴发展。设立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建立健全规划体系,着力培植主导产业,着力改善民生环境,移民幸福指数快速提升。确立了“三个三”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高效农业、童装、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以“四花三园”为核心积极打造“中国花城”,花海主题公园、花卉物流园、花卉精深加工产业园等百亿花卉全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

(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以信息化、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水稻、油菜、生猪、家禽、水产、果蔬、花卉苗木、生物质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粮食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55.64亿斤,总产创历史记录,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份1997年0.1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油菜产量40.04万吨,比2010年增长7.8%;水产品产量55.08万吨,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比2010年增长43.8%;聚四海水产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水产批发市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农业类院士工作站20多个。“一高三新”农业蓬勃发展,推广应用面积突破200万亩;“香稻嘉鱼”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在全省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居全省第二位。科学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首个“千亿产业”; 2015年达到1248.9亿元,比2010年380.6亿元增868.3亿元,增幅达到22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1.5:1提升到3.4:1,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五位。京山县、钟祥市、沙洋县,以及其农产品加工园区,国宝集团、洪森粮油、广源食品和宝源木业先后多次获得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县(市、区)、先进园区和先进企业称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8家,比2010年172家新增56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1家。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3个,湖北名牌产品85个,“三品一标”认证468个,分别比2010年新增9个、49个、119个。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互联网+农业”、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潜力巨大。成功举办中国农谷紫薇花旅游节、中国农谷长寿文化节和中国荆门油菜花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全省首个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中兴农谷电商平台、京山金瑞物流农电商平台、多辉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建成并投入运行。

(三)城乡统筹纵深推进民生改善。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增强,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等6个镇域小城市试点建设在全省首开先河,官垱镇被列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彭墩模式”、“幸福马岭”、“明灯路径”等新农村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十二五”时期,坚持先行先试,加快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先后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初步迈向城乡户籍管理、规划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管理、人居环境建设和义务教育“六个一体化”。实现农村电网覆盖率、电视和电话通信网络覆盖率、通邮率、行政村(居)道路硬底化率等4个100%。

(四)创新创业步伐加快活力释放。农业农村专项改革实现突破,改革发展活力逐渐释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突破2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464家、1573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30万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有望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有序推进。以开展土地按户连片耕种为主要内容的“沙洋模式”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成为中国农谷机制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加快建立市县乡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已建成乡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55个,京山县建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机制,设立了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成立了中国农谷农产品创新创业园和中国农谷现代农业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设立柴湖产业基金4000万元,放大贷款3.8亿元。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产权融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发放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亿元。同时,林权制度、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扶贫机制、粮食流通体制、供销合作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等专项改革纵深推进,实现新突破。钟祥市、京山县冲刺国家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PPP模式,依托湖北农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进汉江引水、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与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对接,破解资金难问题。

二、“十三五”荆门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宏观上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国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我市的三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是农业科技大省,属于全国农业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农业科研基地数量和研究领域覆盖面居全省前列,依托我省科研优势,有助于我市发展现代农业。

从微观上看,荆门农业资源富集,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是最具农业组合优势的地区。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国家级的试点示范有利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谷和柴湖振兴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其中中国农谷被写入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有利于放大农业比较效益,彰显中国农谷品牌效应。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出现了深层次问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约束,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缺乏内生动力和建设主体。目前,农村的人才、资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日趋严峻,需要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从内部环境看,我市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瓶颈制约。一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地力普遍透支,生产能力普遍下降。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除神地、欣胱等新兴企业开始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精深加工的探索实践外,大多数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上下游产品开发不够,链式开发的产品更少,食品制造业在我市发展也严重滞后,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制造业产值仅占6%。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主要侧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服务,产后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同时存在服务组织能力弱、服务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四是农业品牌不够响亮。我市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但是真正有些影响力的牌子也就国宝桥米和金龙泉,缺少像双汇、娃哈哈等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务农人员的素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等。面对这些挑战,“十三五”期间,必须找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两个标杆”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国内,放眼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为方向,以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综合体。

坚持绿色发展,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围绕生态做优农业,依托生态发展旅游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低碳农业和循环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彰显荆门农业先发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加大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农业科技、金融产品、政府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荆门农业发展优势更优。

(三)发展路径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手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精细化加工,大力实施品牌化经营,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抓手,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驱动,释放农村内在活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着力点,打造生态宜居田园。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80万吨以上,油料产能稳定在30万吨左右。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5: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达到24000元。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

四、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功能分区,全域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全力推进“三区三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建设成为“双核辐射、三带示范、八区联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双核辐射。在屈家岭核心区、彭墩1+9核心区布局“三区三中心”,支持“双核”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依托双核辐射、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屈家岭核心区。以文化、休闲、科普为方向,突出生态、有机、示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建设3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九五33”生态农业走廊、百公里紫薇花景观走廊,现代种业园、屈家岭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畅响土壤修复示范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业科普园、农产品生产标准与检测示范园、体制机制创新园。

——彭墩1+9核心区。以体验、休闲、养生为方向,突出富硒长寿、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优质果蔬种业、长寿食品、智慧农业等产业,重点建设优质高端水果产业园、彭墩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园、汉光物流园、农业电商产业园、休闲观光体验园。

(二)三带示范

——荆钟富硒长寿产业示范带,着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彭墩1+9核心区及铁皮石斛产业园、特色产品(豆腐之乡)产业园、中国花城产业园等,打造国家长寿养生食品之乡和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荆京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农耕文化体验与农业观光旅游,重点建设屈家岭核心区及高效生态农产品种养示范区、花卉苗木产业区、京山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

——荆沙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重点建设中兴粮油循环产业园、格林美农业废弃物循环产业园、光伏生物地膜循环产业园、掇刀双碑农业循环产业园、沙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沙洋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园、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园、“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示范园、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示范园,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八区联动

——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建立200万亩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150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国宝桥米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湖北一袋米”工程,打造百亿桥米产业集群。

——油菜优势生产区空间布局。建设100万亩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建设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油菜生产;依托洪森天利,建设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打造全国“双低”菜籽油第一品牌;开发油菜多种功能,建设五洋线四季花开多功能农业长廊。

——蔬菜优势生产区空间布局。建设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汉江百公里蔬菜产业带,打造近郊设施蔬菜基地、中远郊名优蔬菜基地、外销加工蔬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及西甜瓜基地等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果优势生产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早熟砂梨板块、20万亩柑桔板块、黄桃板块和猕猴桃板块等。

——水产功能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两园三片十区”。即城郊渔业加工园,沙洋水产品加工园;龟鳖特色产业片,小龙虾特色产业片,香稻嘉鱼特色产业片;钟祥联合湖、沙洋黄荡湖、京山盛昌龟业等10个高标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畜牧功能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以钟祥牧原、五三陈湾等为龙头,打造生猪智慧养殖产业带。以汉江牛业等为龙头,建设优质肉牛产业带。以景阳公司等为龙头,建设优质肉羊优势产业带。依托湖北神地、荆门仙羽等产业龙头,建设优质蛋鸡产业带。

——林网功能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3个产业长廊、4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产业长廊即207国道荆门段沿线花卉苗木长廊,主要包括胡集、双河、磷矿花卉苗木产业片,十里牌、团林铺花卉苗木产业片,十里铺、纪山花卉苗木产业片;屈家岭至钟祥百公里紫薇花景观走廊;北部山区食用菌油茶干果特色产业长廊,主要包括三阳、张集、栗溪、马河等地。4个国家森林公园即太子山、大口、虎爪山、千佛洞。5个国家湿地公园即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仙居河。

——水网功能区空间布局。筑牢全市防洪安全屏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全国节水示范区。重点实施荆门市汉东引水工程、荆门市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荆门片)、“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荆门部分)、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沙洋县水系连通工程、屈家岭汉江引水及水网优化工程,新建漳河新区七湖五河水利设施工程、寨子坡水库扩建工程、东宝区九库连通工程等水资源联动方案,实现全市水资源科学合理、灵活有效调配。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