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08月08日 17:34来源:绍兴政府门户网站点击量:0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绍政发〔2016〕2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30日

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目标

(一)概况

绍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宁绍平原西部、杭州湾南岸。东与宁波相连,西与杭州相接。下辖三区两市一县: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总面积82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01万亩,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48元。

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二五”是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期。五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决策部署,以全面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紧紧抓住农业园区建设主平台,深入推进“8810行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工农业、开放农业、城市农业和生态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农业基础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04.23亿元,农业增加值199.09亿元,分别较2010年提升34.7%和33.0%。“十二五”时期,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我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39.5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现代农业设备、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5年粮食和蔬菜总产量分别达95.02万吨和174.54万吨,保障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

2.农业产业竞争水平不断提升。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进战略,着力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竞争水平再上新台阶。至2015年底,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示范区32个、精品园6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41个;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123家,销售总额398亿元,利润26.5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4955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省内农户数110.27万户,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3.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增强。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提高人才兴农能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大力推进开发新技术和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农业主导品种覆盖率达85%。

4.农业支持保障功能不断加强。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积极调整支农结构,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品种,相继推出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互助保险、蔬菜成本价格保险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丰富了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水平。

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为目标,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组织实施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工程,大力示范推广省工节本、高效生态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时期,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但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现代农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经营主体的联结力、带动力、竞争力不够强;农业科技化、设施化、规模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村确权赋权、金融支农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时期,必须把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规划范围与时限

1.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整个绍兴市域范围。

2.规划年限。规划年限为2016—2020年。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市农业领域的深刻实践,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要求,以“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以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主线,以园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小镇培育和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一体、精细精准精品并举,加快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农业、加工农业、智慧农业,着力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品质农业强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完善顶层设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迸发,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确权赋权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2)坚持市场导向,协调发展。以立足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机制,促进农业各类资源要素协调发展、优化配置,深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强农产品市场对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群。

(3)坚持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切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4)坚持外向兴农,开放发展。坚持开放的理念,突破区域界限,坚持实施农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引进人才、科技,加快走出去建立基地、营销渠道,全力提升跨区域产业化经营效益和水平。

(5)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遵循,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落脚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四)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到“十三五”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更加先进,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方向

(一)科技农业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强化绍兴鸭、浙江长毛兔(嵊州系)、小京生花生、白术、中华鳖、嵊县花猪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加大糯稻、粳稻、葫芦科瓜菜、兰花等的育种攻关,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基地和一批相对集中、稳定的种业生产基地。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提质增效;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服务推广队伍多元化。至2020年,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3家,打造农作物种业企业集团和畜禽种业核心企业2家,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5%。

(二)休闲农业

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以产业提升、功能拓展、文化创意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农业特色小镇为重点,结合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景观带建设,挖掘历史经典产业禀赋,做精“四季仙果游”、“香榧休闲游”、“兰花茶乡竹林游”、“农耕文化农事体验游”、“特色民宿民居游”等一批可品、可看、可游的特色乡村观光示范区、示范线。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丰富优质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和休闲度假娱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等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到2020年,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10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20个以上,休闲观光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三)外向农业

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思路,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外建基地,外拓市场,外引资源,全力提升跨区域产业化经营效益和水平。到2020年,争取全市外拓农业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外拓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额年均增长3%左右。全市农业利用外资总额争取达到1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亿美元,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50项,农业高科技人才100人。

(四)加工农业

依托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和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单位。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强上市融资服务和指导培训。支持引导企业建立检测检验、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至2020年,培育10家产值超亿元农产品生产企业,形成5条产值超10亿元的示范性全产业链产业体系。

(五)智慧农业

充分运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政务上网工程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在加快推进农业领域的“电商拓市”、“机器换人”、“设施增地”上做文章,扩大各类精准、精细技术在农业全产业的装备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至2020年,打造电子商务专业村150个,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100亿元。

三、发展平台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

1.目标任务

按照“吨粮标准,永久保护”目标和“建管并重,整体推进”要求,全面完成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产能。完善粮食功能区管护措施,实行最严格保护。

2.空间布局

根据省政府要求,按照统筹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用地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用地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等的衔接,在绍虞水网平原、海涂平原和浦阳江流域的诸暨盆地、曹娥江流域的三界—章镇盆地、新嵊盆地一带的标准农田中建设粮食功能区。

3.建设要求

粮食功能区在基础设施、土壤肥力、机制创新能力及科技水平等要素上有明显提升。省级功能区集中连片在1000亩以上,市级500亩以上,县级100亩以上,水资源、成土母质等立地条件较好,农田基本格式化。农田水利基础配套完善,排灌设施完备,田间道路成网,能适应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要求。农田林网建设良好,农用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施齐备,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农田达到一等田肥力水平,土壤剖面构型良好,无明显障碍层。建立功能区管护制度、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积极推进功能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植发展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到2017年,全市建成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年复种指数200%以上。

(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1.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市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2.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内部结构,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合理划定禁限养区。依据农业废弃物总量及环境容量,科学布局种养产业,整体构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气工程、沼液配送利用、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和循环利用体系。

3.建设内容

(1)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区和农业园区为主平台,结合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即组织实施上虞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示范主体90个,形成点线面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组织实施禁限区划定与整治关停或搬迁、规模养殖场治理设施改造提升、生态家庭牧场建设、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工程,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组织开展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生态治理、村(镇)收集服务组织建设和散养户整治,组织实施水禽旱养、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沼液利用等项目,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地,建立就地消纳、转运有效的运行机制,整体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3)种植业肥药减量工程。按照种植业清洁化生产要求,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肥料等项目,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高效农药替代等项目,调整肥药施用结构,提高肥药利用率,有效减少肥药用量。

(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全面禁止焚烧为目标,以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环保处置”的回收处置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回收废弃棚膜、地膜和食用菌棒膜,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完善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

(5)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制定《绍兴市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计划(2016—2020年)》,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建成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2016年先行建成98个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和62个综合监测点;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报告(公告)制度;构建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扭转土壤污染加重态势,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业特色小镇)

1.目标任务

以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为核心,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循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农业工作新平台、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至2020年,重点建成5个农业产业集聚区,10个农业特色小镇。

2.空间布局

以县域或行政建制镇为单位,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开展农业产业集聚区和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重点在柯桥南部、诸暨东部、嵊州三界等区域建设茶叶、香榧、蔬菜等产业集聚区;在柯桥、上虞南部山区、诸暨、嵊州和新昌部分山区建成抹茶小镇、香榧小镇、花木小镇、飞翼农业小镇等集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农业特色小镇。

3.建设内容

(1)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基础。推进“机器换人”和“设施增地”,提升基础设施和设施装备水平,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保证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基础。

(2)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产业集聚等措施,助力企业创造条件争创农业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广的绍兴特色名牌、名品。积极挖掘区域特性和优势农产品,形成区域特色品质农产品品牌。

(3)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引导产业集聚。在柯桥、上虞的南部山区,诸暨、嵊州、新昌的部分山区,依托当地相对集中的特色种养业和加工业,建设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小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四)智慧农业示范区

1.目标任务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至2020年,建成100个可供借鉴的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成5个智慧农业示范综合区;培育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点(基地)6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2.建设内容

(1)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通过农情数据信息实时采集、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智能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 实现对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灾情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监测,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和农机作业调度系统,构建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技术体系。

(2)设施农业联网应用示范。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生态环境、病害诊断及预警和园艺作物、畜禽水产生长监测,提高农业自动化生产、高效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3)农产品物流物联网。应用条形码、无线传输、全球定位和射频识别,把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智能交易、质量检测及过程控制等节点有机结合,建设和推广从农产品生产至终端销售全程追溯的二维码应用系统,实现农产品电子化交易和有效追溯。

(4)农业电商拓市工程。扶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力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抱团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淘实惠”、“同城易购”、“村村通”、“中国茶市”等现有电商公共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