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土地政策 > 征地补偿

德城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十二五”工作总结与“十三五”规划

2016年08月11日 16:26来源:德城区农业局点击量: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有关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通知要求,深入了解和掌握“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安排“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对德城区“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十三五”期间的各项工作规划如下:

德城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十二五”工作总结与“十三五”规划

一、 “十二五” 时期德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区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头戏,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经过全区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增加投入等措施,使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生产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区粮食单产连年增加,实现了“十二连增”。 小麦生产由2011年的小麦平均单产526.6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541.1公斤,增长2.8%;玉米生产由2011年的平均单产601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614公斤,增长2.2%;蔬菜面积发展到5万亩,总产量达18万吨,总产值达到2.7亿元。

(二)强农惠农项目扎实开展

一是粮食补贴项目。2011年至今,小麦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累计补贴面积达47.46万亩,落实补贴资金6800万元,受惠农户 7.5万户次;小麦良种补贴累计补贴面积达43.19万亩,落实补贴资金431.9万元,受惠农户4 万户次;玉米良种补贴累计补贴面积达45.2 万亩,落实补贴资金 451.83 万元,受惠农户 7.5万户次。二是棉花良种补贴项目。2011年至今累计推广面积达 4.1 万亩,落实补贴资金 61.49万元,受惠农户 1.66 万户次。三是秸秆生物反应堆项目。2011年和2013年相继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250亩,总投资260.2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配套资金83万元。四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1年至今,全区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万亩,覆盖村庄114个,涉及农户2.9万户,总减不合理施肥量1680吨,亩均节本增效59元,总节本增效3540万元。五是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经省市农业专家验收组实打验收,2011-2014年玉米高产创建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单产分别达到901.4公斤、887.5公斤、904.8公斤、902.7公斤;小麦高产创建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84.4公斤、703.5公斤、701.2公斤、708.6公斤。其中2014年黄河涯镇粮王参赛农户冯付利地块玉米亩产达867.05公斤,产量位居南部七县市区第一名,荣获全市南部片区粮王称号。马铃薯十亩高产攻关田2011-2013年平均亩产分别是5235.65公斤、3557.2公斤、3918.3公斤,其中2011年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在全省名列前茅。六是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自2012年以来,全区小麦“一喷三防”实现了全覆盖,共计利用资金172.5万元,发放物资116万袋(瓶)。七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扎实开展。自2012年起开展了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工作,截止2014年底累计承保小麦301300亩,保费3544334.7元;玉米287995.525亩、保费2879955.25元;棉花9290.91亩,保费167236.38元。发挥了保险的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八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2011至2013年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三年,培训农民辅导员600多人,带动培训新型农民4000余户。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2013年至2014年实施,培训农民10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10000多户。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区大力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科技赶集、宣传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新模式等,举办科技培训班60多期,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培训指导农民2万余人次,引进试验推广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西(甜)瓜等新品种20个以上,推广无公害生产、测土施肥、设施栽培、科学养殖、农机耕作等方面的先进农业新技术10余项。

(四)品质农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德城区围绕品质农业发展,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8个,全区龙头企业中有省以上名牌产品达6个,创建品质农业示范园区5个,已认证的有机食品13个,有机转换产品6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正在申报的绿色食品9个,认证种类包括水果、蔬菜、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等。

(五)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一是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支撑能力日益增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资产总额达36亿元,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二是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日渐突出。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全区形成了以粮食、畜牧、果品、蔬菜、花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区企业带动发展标准化基地达到8万亩,发展带动农户达到2多万户。随着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提高完善,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民之间已结成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利益共同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业发展领域,增加了致富渠道。三是品牌建设扎实深入,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扶持和激励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引导“农”字号企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做好商标注册、宣传推介、品牌经营等工作。目前,拥有永盛斋扒鸡、馨秋有机果品、齐鲁黄河涯黄瓜、德州有机西瓜等著名品牌10多个,三品认证数量达到26个。

(六)农业园区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形成了集瓜果菜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花卉生产及休闲观光等5大功能,园区由“十一五”末的7个增加到现在的19个,包括3个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园区,8个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8个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万亩桃园成功打造了赏花节、采摘节“两节”品牌,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成为全市生态旅游重点推介项目;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立的“馨秋种苗高科技示范园”,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引进培育出黄河葚莓、锦香玉梨、富硒毛桃、保健型高vc酸枣、大樱桃等多个名特优果品,进行设施反季节生产,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集于一体,成为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模式,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七)农村新能源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区农村新能源建设总投资752.5万元,其中:省、市、县财政补贴资金41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42.5万元。建设小型沼气工程1处,通气20户;推广应用新型户用秸秆生物质炉(炊暖两用)2700台;农村太阳能入户率达到55%以上。

(八)农业执法力度加大

“十二五”以来,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区、镇、村三级监管网络逐步健全,区设立了质监站,4个涉农镇街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114个涉农自然村每村配备一名村级安全监管员。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药市场准入资质审核,实行高毒农药禁售和农药经营告知,对辖区内农药经营业户经营的农药实行经营登记备案。以农药质量安全和蔬菜基地整治“百日行动”为重点,利用重点农时季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了假劣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区级定期开展蔬菜、果品农药残留例行检测,进一步加大检测覆盖面,增加检测频次;同时,在涉农镇街、标准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自检,严格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九)渔业生产发展迅速

渔业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德惠淡水鱼养殖有限公司2012年被授予“省级现代渔业园区”称号。积极实施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确定罗非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和鲤鱼池塘高产标准化养殖技术为主推技术,实现全区渔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暨品质渔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德惠淡水鱼养殖有限公司、山东乾园生态有限公司分别荣获“德州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和“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荣誉称号。引进推广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现已落实安装面积520亩,收到良好的推广效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大幅提高,全面落实健康养殖的“五项制度、两项登记”,德惠淡水鱼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农业部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单位。休闲渔业稳步发展,我区现已建成垂钓与观光娱乐相结合的休闲渔业基地共20余处。其中,德惠、齐庄、金荷园等三处被评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黄河涯镇齐庄垂钓中心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德州市“十佳景区”。2013年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顺利建设完成,新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8栋,面积18590平方米,年产优质鱼苗200万尾,优质商品鱼1000吨,年养殖收入1600多万元,净利润510万元,拉动全区渔民增收提高10个百分点。

(十)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1、农机装备量增质提。农业装备开始向大功率、高性能、一体化方向发展。截止2014年末全区农业机械原值22900万元,农机总动力36.6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618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51台;联合收获机械1510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790台;保护性耕作深松机保有量70台。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所购农机具从单一作业机械向大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转变,从单纯农业生产作业机械向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田基本建设等综合农业机械辐射。

2、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小麦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全部达到95%,小麦秸秆还田率95.6%。玉米免耕精量播种、玉米机收、玉米秸秆还田率分别达到92%、95.3%和95%;机械深松作业逐步推广,落实机械深松作业补助80万元,深松机械保有量达到70台,深松作业面积达1.5万亩。全区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业机械化水平均有了一定提高,全区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92%,处于在全市领先地位。

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土地流转和两区同建,延伸农机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大力推行“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土地托管”等农机服务模式,提升了农机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4、农机管理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总抓手,农机安全监理、质量监督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农机服务体系和维修网点建设等工作统筹兼顾,大力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全区农机维修网点总数达到12个,覆盖全区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和安全隐患排查,严格查纠各种违法行为,全区农机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5、农机人技术水平有新提高。以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组织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活动。采取了集中培训、现场演示会等多种形式,分别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农机合作社社员、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手、农机维修人员等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农机法律法规、农机新技术、农机安全操作知识、维修保养知识等,提升了农机技术人员的作业水平。

(十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是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利用三年的时间,按照“一试点二铺开三完成”的步骤全面推进,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预计6月份可圆满完成各项目标,逐步建立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区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基础。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截止目前,我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45428亩,相较2011年增加36305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32.5%。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园区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十二)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39家,通过示范社创建,打造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7家,区级示范社13家,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性合作社、合作社联社得到初步发展,特别是以整村推进的沙杨和满园春粮食种植合作社,入社率均达到所在村的90%以上,辐射带动效果明显。合作社销售方式不断创新,定单农业、农社(超)对接、电子商务,既为合作社规避了风险,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家庭农场逐年增加。自2013年首家家庭农场注册成立,截止目前我区家庭农场数目达到21家,对稳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做出了积极探索。

(十三)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财务公开常抓不懈。坚持每年每季度初对村级财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登记备案,实现了全区农村财务管理的阳光操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系统。持续完善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实现三资账目网上记结,全面建成区、镇(街)、村三级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体系。三是会计培训夯实基础。建立会计培训长效机制,五年来累计组织培训班12期,培训会计940人次,有效提高了全区农村会计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四是审计监督保驾护航。严格实行村级财务日常审计、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切实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确保各项财务制度严格落实到位。五是专项整治力促规范。认真组织开展了“村级集体三资清产核资”、“村级事务公开”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机制。

(十四)农民减负工作长抓不懈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切实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减负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五项制度,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杜绝各类农民负担反弹现象的发生。二是规范实施一事一议。认真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各项工作,严把项目“申报、实施、验收”三个关口,切实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认真做好信访维稳。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预警机制,及时了解、掌握信访信息,做到苗头早发现、早解决。近五年来,全区涉农信访案(事)件逐年下降,未发生一起因村级财务或土地问题引起的严重上访事件。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郊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重点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有“优势”而欠“规模”,有“名气”而缺“品牌”。二是农业产业化布局尚不合理。各镇街的主导产业缺乏独立性,多是粮油、蔬菜、瓜果、畜禽等大众化农产品,尚未真正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框架。三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运行机制与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四是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现阶段的社会资本介入农业领域多以规模较大的企业或园区为投资对象,而规模有限的农户或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种养环节缺乏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带动,导致农业生产的资金积累缓慢,农业发展过于依赖财政等外部支持,缺少从农业内部增长中获取循环发展的动力。五是农业科技推广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存在着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较欠缺,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流失较严重,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等诸多原因,造成当前新的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技术服务功能相对滞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着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六是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全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依靠全区农业的自主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带动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借助外力。

三、“十三五”时期工作安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很多,农业基础作用将更加突出,“三农”政策支持水平更加提高, “三农”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同时,“十三五”期间农业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农业提质增效为出发点,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以粮食生产为主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子,打造农业新亮点。

(二)预期目标

1、农产品供给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蔬菜总产达到19万吨。

2、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3.5。农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二通过深加工销往外地。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生产原料70%以上来自当地生产基地。全区形成粮、棉、菜、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农业基础设施与物质装备水平。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占耕地总面积的90%,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1.6%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

4、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作物主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100%,统防统治率达到生产面积的100%。

5、农业组织化水平。农民合作组织规范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均达到80%以上。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比重达到80%以上,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总量的40%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7、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农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均达到中等专业(中专或高中)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以上。

8、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80%以上的农田实现林网化。

(三)工作措施

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全区粮食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以上,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到2020年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玉米单产提高6%以上。深入推进全区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集约项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到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重点打造黄河涯镇3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使之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示范方内全力实施“玉米千亩吨粮”、“全年万亩吨半粮”活动,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理念贯穿于粮食高产创建的全过程,着力集成一套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复制的技术模式,确保示范方增产增效并进、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到2020年示范方内秸秆还田率、良种覆盖率、高产栽培技术覆盖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示范户培训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玉米适期晚收率均达到100%,实现“玉米万亩吨粮”、“全年万亩吨半粮”的目标。同时开展粮王大赛活动,培育一大批粮王和科技示范户。在全区营造粮食高产创建的浓厚氛围,示范带动全区粮食生产的发展。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到十三五末,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5.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0.1万亩,大中棚蔬菜0.2万亩,小棚蔬菜1.2万亩,露地蔬菜3.6万亩,蔬菜总产量达19万吨。全区建设完善高标准蔬菜园区5个。通过蔬菜园区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发展高效设施蔬菜栽培,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渔业养殖方面,一是调整养殖名优新品种与常规鱼的面积。二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宽渔业生产经营范围,做好渔业与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结合,重点发展观光渔业、垂钓渔业等,提高综合效益。

(3)提升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水平。开展“食安德城”行动。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认证品牌、商品品牌、区域品牌,培育馨秋有机果蔬、德州西瓜等名优特色产品,确保“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继续开展农资打假、放心农资下乡、农药及蔬菜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加快镇(街)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速测室建设,增加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检测频次,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关口,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实行农药经营告知制度和高毒、禁限用农药市场禁售。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行产品产地合格证明制度。完善区、镇(街)、村三级监管网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程监管能力。

(4)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突出种业创新,加快种子“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大力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为全区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提供品种支撑。依托德州市农科院、德州学院的科技战略合作平台,试验示范并集成推广前沿科技成果,辐射带动全区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品种新奇特、致富带动强的新型农业项目。积极实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立健全“专家+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好以农机化为重点的农机农艺结合,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5%。

(5)提高农机化水平。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区农机标准化建设要得到全面推广,标准化作业耕地面积达区总耕地面积的60%,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作业面积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75%以上,农机作业质量大幅提高。充分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深松作业补贴项目,有计划引进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并加以大力推广,有效增强农机服务的针对性,解决关键环节的农机化设备及技术问题,力争2020年末,保护性深松整地作业技术覆盖全区11万亩基本农田。加强对补贴机具价格的监管,确保农民充分享受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6)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馨秋二期、九龙河生态园、康乐农业示范园、电大生态循环农场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争2020年新增园区面积7000亩。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载体、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改善基础装备条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和探索,推动全区现代农业提速、提质、提标、提效,努力为全省、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1)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步实现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积极规范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农户间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风险防控,加强流转土地的用途管制,坚决禁止流转土地“非农化”。

(2)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充分发挥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服务的作用,积极探索和丰富集体经营的新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村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3)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联创活动,推动沙杨、满园春等重点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规范有序发展。编制合作社优先扶持目录,政府安排的农民直接受益的投资项目优先由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承担。将政府补助形成的农田水利设施等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于一体的合作社经营模式,实行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稳妥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健全农村合作经济体系,积极发展区域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或产业协会。

(4)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经营。探索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六次产业,促进产业融合。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培植粮食、畜禽、蔬菜、果品、花卉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引导现有的规模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革新,延伸链条、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贴息贷款、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向上争取。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项目,有条件的实行公司制经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系统、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工农互惠共赢。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防止租赁地圈而不用、撂荒耕地等行为。充分发挥农村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扶持发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3、明晰农村产权关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一是逐步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二是建立完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起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2020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50%。四是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风险防控,加强流转土地的用途管制,坚决禁止流转土地“非农化”严格控制“非粮化”。五是加强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把土地纠纷解决在基层,严防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案件的发生。

(2)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指导帮扶工作,推动其上规模、提档次。继续加强向上争取工作,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对接项目,借助项目实现壮大发展;积极争取各级奖励扶持资金,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二是重点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联社及区域性合作社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全区产业化改革进程。至2020年争取培植规模大、带动强的合作社30家,发展好、效益高的家庭农场50家,全区农业产业化体系基本建成。三是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于一体的合作社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合作内容及范围,构建全区性农村合作经济体系。

(3)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提升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开展财务公开专项整治和财务管理审计工作,确保财务管理规范有序。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财务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民合作账目处理和档案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切入点,建立集物权、债权、股权等农村生产要素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为有序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保障。三是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落实农民对集体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逐步引导农民各项权能上市交易,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1)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积极探索农林水利领域内的综合执法。健全涉农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民兵组织作用,开展群防群治。统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完善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把信访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合理诉讼。依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开展“法律进社区(村)”活动,推进法治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

(2)完善民主公开制度。普遍推行社区(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情恳谈会、社区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议事程序,扩大参与、集中民智,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对征地、拆迁等重大维稳事项开展风险评估。完善村“两委”成员定期述职、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

(3)完善社区(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建组织、育骨干、促发展、强服务、顺机制”五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多村合并型社区可设立社区党总支。对条件成熟的农村新型社区,可依法实行“村改居”,并参照城镇社区模式进行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市场化物业管理,制定符合实际的社区物业服务办法和标准。强化政府指导和职能转变,实行权力下放、工作重心下移,实现权力、责任、义务、经费同步下放到社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社区(村)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统筹协调社区(村)内重大事务。依照法律法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明确服务与管理的具体职责,落实目标责任。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健全村民对村务实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发挥其发展农村经济和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作用。

(4)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善行义举“四德工程”。推进文化进社区、农村社区文体小广场建设。开展乡村儒学讲堂、道德模范、德城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凝聚积极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加快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农民个人、农户家庭、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诚信档案,促进诚信德城建设。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乡风民风为重点,巩固提升、拓展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

(5)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健全社区(村)综治办、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等自治组织,完善农村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机制。深化农村平安建设,推进农村视频监控全覆盖,实现全区社区网格化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

5、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三农”工作责任制

(1)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抓农村工作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三农”工作。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三农”问题,把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要强化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评估,形成谋农、抓农、促农的长效机制。

(2)落实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开展镇(街)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完善“书记抓、抓书记”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链条,使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责任落地生根。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加强在新兴领域、重点群体的党建工作,着力扩大农村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加强经常性作风建设为主线,建立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3)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实力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切实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有关人员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抓好在区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组织实施。

(4)搞好社区(村)“两委”换届后的工作。搞好社区(村)“两委”换届工作,进一步选好管好用好带头人。加强对新班子成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肃处理违犯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指导社区(村)“两委”完善新农村发展规划,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更好地担负起新农村建设任务。

(5)强化力量整合。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扎实推进区级涉农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的统筹使用。鼓励区直单位和企业通过捐助、参股等方式参与镇街和社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按照村庄总体规划,以合作开发等形式投资旧村改造、整村迁建等项目。

(6)完善督查考核制度。把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进行分解量化,逐项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形成明确的责任体系。加大农村工作在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严格考核。实行综合考核与单项考核、指标考核与现场考核、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提高督导考核的公信力和实效性。

>>如有德城区农村产权交易问题,请咨询德城区农村产权交易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