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流转资讯

济源市土地流转创新和探索给河南省带来哪些启示?

2016年09月27日 17:59来源:新华网点击量:0

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效益的前提。山地和丘陵占87%的济源,土地流转率已达53.26%,平原地区更是超过90%,远超全省40%的平均水平,为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济源市在引导土地流转方面的创新和探索,给全河南省带来哪些启示?

机制创新引领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速度依赖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拥有40万农业人口的济源市,只有46万亩耕地,人均只有一亩。而作为工业重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济源农民赚钱不缺机会。仅在2015年,济源二、三产业就吸纳农村劳动力16.5万人。

“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现象显现,不少土地甚至被撂荒。

土地流转势在必行,更是水到渠成。早在2009年,司礼镇涧南庄村就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647亩耕地化零为整,对本村村民和外来大户“招商引资”,统一规划为粮食区、大棚区、养殖区、苗木区。成为股东的村民,除了每年430斤小麦保底,还有村集体资产每年200元左右的分红。

涧南庄村建起的200个蔬菜大棚,政府每个补助一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信普说,没有政府贴钱,这么多大棚建不起来。

这种直接奖补是普惠性的。据统计,2009年济源涉农资金达到3.9亿元,超过市本级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自2012年起,济源就开始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确权成为土地流转的助推剂,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济源400多个村庄,已有64个村实现整村流转,100亩以上流转面积15.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67.3%。

“四台一会”破解融资难题

农业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贷款难,资金是个老大难。撒胡椒面式的补助财政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资金使用没有重点、效益难以保证。

如何把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更好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济源市争取成为我省首家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国开行河南省分行搭建了管理平台、统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协会“四台一会”融资服务模式。

在济源市一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兵看来,“四台一会”相对银行贷款,宽松简便,3-5家企业互保,设施棚舍、生产设备、生物性资产及浮动资产均可抵押。该公司流转土地3000亩,靠“四台一会”贷款150万元。

通过“四台一会”,济源已累计为112家企业发放贷款2.95亿元。济源市农牧局副局长张正敏介绍,农牧局旗下的济源市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统贷平台,负责统借统还、批量承接开发银行信贷资金。

同时,济源设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3000万元,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风险保证金、风险准备金和贷款贴息。2015-2017年,济源市又争取到上级专项财政支持,两项合计贴息比例高达80%-100%。

企业互保、政府增信的“四台一会”融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有效资产抵押不足的问题,打消了银行的顾虑,探索出了一条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新路子。

利益共享各方抱团发展

土地流转后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践中,产业链条的断裂、脱节及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参与各方如何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直备受关注。

经过多年探索,济源已涌现出一批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和紧密的典型。

王屋镇柏木洼村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后,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济源绿茵种业公司联姻,签订长期种子回收合同,带动了周边25个村发展蔬菜制种,实现农户、合作社、公司三方共赢。

随着土地流转程度的提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增强了优良品种、配套技术、农业机械等推广应用能力,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使济源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优质粮食、生态畜牧、薄皮核桃、蔬菜、烟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

“500亩以上的核桃种植村达90个,被誉为中国‘薄皮核桃之乡’;蔬菜制种面积3.2万亩,是全国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3.8%……”济源市农办主任李军玲很是自豪。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