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海南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10月18日 09:07来源:海南省农业厅点击量:0

为加快推进我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省农业厅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海南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综合考虑各区域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市场需求等条件,重点规划“二心、三区”的生产布局,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海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二心:即现代畜牧业物流产业中心和畜牧业救灾恢复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建设澄迈金马现代畜牧业物流产业中心,集合、示范、交流现代畜牧业装备、原料和先进技术,支撑全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布局畜牧业救灾恢复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中心依托海南省农业厅建立,各县市畜牧局、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参与。

三区:即西部优势畜牧产业区、中部生态畜牧区、东部畜牧适度发展区。

西部优势畜牧产业区包括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市等6个市县,重点发展生猪、牛、羊等优势畜牧业。

中部生态畜牧区包括定安县、屯昌县、保亭县、白沙县、五指山市、琼中县等6个市县,重点发展以林下养殖为主的生态养禽业(五指山野鸡、什玲鸡、定安白鹅)和特色畜牧养殖业(如定安、屯昌黑猪)。

东部畜牧适度发展区包括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三亚市6个市县,根据该区域人口密集、旅游业发达、环境敏感等特点,以种业、饲料、深加工为主,压缩生猪规模,适度发展牛、羊,巩固扩大家禽生产(如文昌鸡、嘉积鸭、咸水鸭)。

4.1生猪

4.1.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海南省生猪出栏555.7万头,其中东部出栏234.2万头、中部出栏114.7万头、西部出栏206.8万头,分别占总出栏的42.2%、20.6%、37.2%。总出栏比2010年增长9.9%,猪肉产量45.8万吨,比2010年增长11.1%,猪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58.7%。并且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生猪出栏率达到140%,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82.4公斤。

——养殖区域。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海口、琼海、万宁等东部6市县,占生猪总产量42.2%;其次是儋州、澄迈、乐东等西部6市县,占生猪总产量总量的37.2%。

——规模化养殖水平。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1256家,出栏肉猪占全省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3.6%,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61家,千头猪场710多家,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加工屠宰能力。现有县市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网点20个,年屠宰加工生产能力为350~400万头,已能基本满足目前城镇居民用肉屠宰网点需要。但全省200个乡镇和55个(1万人以上)农场共设立了乡镇屠宰厂(场)和临时代宰点(非省定点屠宰单位)共236家,产能远远超过本地区居民用生猪屠宰网点需要。

2.市场分析

2015年,海南省人均猪肉占有量50.3公斤,比2010年增长3.7%。全省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4.28公斤,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消费量为29.73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54.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8.2公斤,占肉类消费的56.0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1.22%。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将逐渐缩小,猪肉消费也将逐年升高。

4.1.2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猪年出栏控制在600万头左右,其中海南本地黑猪加大发展力度,出栏量要达到180万头,猪肉总产量稳定在44万吨以上,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0%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80%以上,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公斤左右;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种猪供应能力满足生产需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

4.1.3发展模式

推广高床育肥技术,采用抓两头(产业的上游:饲料生产、种猪繁育、防疫物资供应,生产设备;产业的下游:市场销售、屠宰和深加工)带中间(农户的适度规模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扶持“优良仔猪繁育+规模化饲养+粪污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配送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采取自繁自养+多点式生产(300养殖模式,就是农户建设400平方米高床育肥舍,每批出栏肥猪300头,年出栏3批,盈利18万元)的模式,发展生猪规模化饲养,推广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粪便-有机肥工程-有机肥-果(菜)”农牧结合园区建设,抓好生猪产品加工和流通,延伸价值链条,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4.1.4产业布局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和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以提高生猪养殖效益、降低污染排放为目标,重点适度发展西部生猪生产,控制东部地区生猪发展,兼顾中部及南部生态旅游区域生猪产业的发展。

——西部生猪产业带。包括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该区域为传统生猪主产区,2015年生猪出栏206.8万头,占全省的37.2%。本区域种猪产业基础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拥有罗牛山、温氏、天兆等多家生猪养殖企业,并且种植业相对发达。规划重点是发挥种植业对粪污消纳能力强的优势,逐步提高整体养殖规模,推行标准化饲养技术,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打造临高乳猪、山猪等品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该区域以发展大、中型生猪养殖场为主,生猪出栏发展到267万头,占全省的44.5%。

——东部生猪产业带。包括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该区域为海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尤其是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为海南的热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制约其生猪的发展,2015年生猪出栏234.2万头,占全省的42.2%。规划重点是调整海口、三亚、琼海生产规模,禁养区内的规模猪场要有计划的关停、搬迁或转产。要按要求合理布局,避免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大,造成局部区域污染,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生猪养殖总量。该区域以发展集约化、科技化生猪养殖为主,生猪出栏量控制在190万头,占全省的31.7%。

——中部生猪产业带。包括五指山市、定安县、屯昌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该区域为生态旅游区域和水源保护区域,对环境要求较高,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养殖,2015年生猪出栏114.7万头,占全省的20.6%。规划重点是推行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小规模养殖及林下养殖,推进屯昌黑猪、定安黑猪、五指山猪等海南特色品种养殖,扩大品牌效应。该区域以发展小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主,生猪出栏控制在143万头,占全省的23.8%。

4.2家禽

4.2.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海南省家禽出栏1.47亿只,其中东部出栏7789.5万只、中部出栏2033.1万只、西部出栏4863.5万只,分别占到总出栏的53.0%、13.9%、33.1%。总出栏比2010年增长16.6%,禽肉产量25.4万吨,禽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2.6%,禽蛋总产量4.38万吨。

——养殖区域。肉禽养殖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肉禽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53.0%,西部地区占33.1%;蛋禽养殖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蛋禽产蛋量占全省总量的52.9%、西部地区占27.9%。

——规模化养殖水平。全省共有种禽场278家左右,规模养禽场1.1万家左右,其中,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规模肉鸡养殖场有203家,占全省年总存栏的78%,年存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养殖有52家,占全省年总存栏的58%。

2.市场分析

2015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肉禽消费量约为22公斤何13公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5.3公斤和2.5公斤,与2000年相比,增长幅度分别为65%、94%。家禽的生产在满足本岛消费的同时也面向广东、香港、新加坡等地高端消费市场,近几年出岛出口增长迅速。随着海南旅游在国内外影响力的进一步加深,海南省禽蛋、禽肉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4.2.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家禽总出栏达到2亿只,其中东部出栏1.1亿只、中部出栏3000万只、西部出栏6000万只。肉鸡出栏达到1.4亿只,肉鸭出栏达到4800万只,肉鹅出栏达到1200万只,蛋鸡存栏270万只,禽肉产量34万吨,禽蛋产量5万吨;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自给率达到80%;家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

4.2.3发展模式

采用机械化育雏为核心技术的三段式养殖技术,推行“良种繁育(企业)+标准化规模饲养+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模式,完善屠宰加工+配送销售的市场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家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蛋鸡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层叠式立体养殖,肉鸡要林牧结合,水禽要渔牧结合。推广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肉鸡屠宰加工及配送销售,延伸价值链条。

4.2.4产业布局

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提高肉鸡、蛋鸡养殖效益、降低污染排放为目标,控制肉鸡产业发展,兼顾蛋鸡产业发展。

——肉鸡优势产业区。肉鸡主要布局在文昌市、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海口市等5个县市,其中在文昌市、琼海市、澄迈县、海口市等重点发展文昌鸡养殖,在三亚、五指山、琼中、保亭、乐东、白沙、昌江等市县发展山鸡养殖。该区域为传统肉禽主产区,肉禽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规划重点是加强地方肉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肉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工程建设,推进标准化、工厂化肉禽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林下生态养殖,推进肉禽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及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禽肉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产品打造。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适度发展大型肉禽标准化养殖场,肉鸡出栏发展到1.4亿只。

——蛋鸡优势产业区。主要布局在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定安县、三亚市等5个市县。该区域雨热条件较好,适宜蛋鸡产蛋。规划重点是稳定蛋鸡发展规模,完善蛋鸡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自给能力,推行设施化养殖,提高蛋鸡产蛋率,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带头作用,实现规模养殖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蛋鸡存栏稳定在270万只。

——肉鹅优势产业区。主要布局在澄迈县、海口市、定安县、琼海市、万宁市、琼中市,该区域为传统肉鹅主产区。规划重点是发展澄迈、屯昌、琼中白莲鹅,打造海南岛知名品牌。建设3-5家种鹅万只以上规模白莲鹅繁育场,定安四季鹅保种场1家,繁育场2-4家,商品化鹅场10-20家,支持企业开展规模化养殖。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肉鹅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肉鹅出栏发展到1200万只。

——肉鸭优势产业区。主要布局在琼海、海口市、定安县、澄迈县,规划重点是发展琼海嘉积鸭、海口演丰咸水鸭、定安海鸭等肉禽,打造海南岛知名品牌,提升养殖效益。在琼海市建设嘉积鸭原种场2家,扩繁场5~7家,推行嘉积鸭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适度发展大型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肉鸭出栏发展到4800万只。

4.3肉牛

4.3.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省肉牛存栏84.24万头,其中海南和牛存栏约1万头,能繁母牛33.5万头,年出栏肉牛26.7万头,其中东部出栏95091头、中部出栏59483头、西部出栏112086头,分别占到总出栏的35.7%、22.3%、42.0%。牛肉产量2.53万吨,比2010年增长12.4%,牛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3.24%;肉牛产业产值25亿元。

——养殖区域。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省东部和西部市县,主要包括海口、澄迈、万宁、儋州、乐东、东方、三亚、文昌等8市县,其肉牛年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60.6%。

——养殖水平。2015年肉牛规模化生产比重为6%,良种覆盖率为30%,出栏肉牛平均胴体重94.08公斤,饲料转化率34%,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农村联户等先进养殖模式,现有规模化养殖示范点54个,规模化养殖场135家,已成立4家海南和牛养殖公司、52家海南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6000多户。

2.市场分析

——消费能力逐年提升。2015年,海南省人均消费牛肉大概2.46万吨,肉牛年缺口量在10万头以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对牛肉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肉牛年缺口将达到20万头以上。

——牛肉价格持续走高。近年来,海南省牛肉价格不断上涨,2015年普通牛肉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约100元/公斤,高档和牛肉200元/公斤,且供不应求。肉牛养殖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上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海南省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市场竞争潜力巨大。

4.3.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年末存栏肉牛100万头,实现年出栏肉牛35万头,其中水牛出栏15万头,黄牛出栏15万头,海南和牛出栏5万头,实现年产牛肉3.5万吨,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出栏肉牛平均胴体重100公斤,全省肉牛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基本满足游客及全省居民消费需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3.3发展模式

以“粮经饲统筹,转方式调结构”为指导,以构建海南肉牛生产全产业链为目标,以“稳定水牛、发展黄牛、大力开发海南和牛”为方向,全面发展海南省优质肉牛产业。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普及冷配体系,提高繁育率,采取舍饲+放牧运动的养殖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农村联户等组织经营方式,推广优质肉用型肉牛品种,建立饲草种植基地,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推广母牛高效繁殖、日粮补喂、犊牛育肥技术,以及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技术、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建立牛粪养殖蚯蚓、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广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牛屠宰加工及配送销售,实现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3.4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各市县牛饲草料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屠宰加工和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发展西部、东部市县,适当兼顾中部市县。

——西部肉牛养殖区。主要包括儋州、东方、澄迈、乐东、临高、昌江共6个市县。主要特点:该区域是海南省西部肉牛主产区,2015年肉牛出栏11.2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的42.0%。区域内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肉牛养殖以散养为主,圈舍等基础设施较差,良种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规模化集中育肥发展滞后,饲草料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屠宰及加工企业较少,养殖污染严重。规划重点是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提高,以黑毛和牛改良海南黄牛、以摩拉水牛改良本地水牛;推广“户繁企育”为主的养殖模式,推行半舍饲养殖,建成一批养殖规模适度、生产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养殖基地;发展人工种草,积极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等处理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以及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提高育肥牛单产水平;加强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饲料化处理和利用,扩大饲料资源来源;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重点提升和牛品牌效应。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该区域基本形成海南省肉牛产业主产区,年出栏海南和牛2.5万头、黄牛7万头、水牛6万头,总出栏15.5万头,占全省的44.3%。

——东部肉牛养殖区。主要包括万宁、海口、文昌、陵水、三亚、琼海6市县。主要特点:该区域是海南省东部肉牛主产区,2015年肉牛出栏9.48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的35.6%。存在地方品种选育程度低,养殖方式落后,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主要任务:该区域发展重点是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与利用、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建立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推广人工受精技术,提高海南和牛、杂交水牛覆盖率;推广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加快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加强青贮、黄贮、微贮饲料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重点提升和牛品牌效应。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该区域要扩大能繁母牛存栏量,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到2020年,年出栏海南和牛1.5万头、黄牛5万头、水牛5万头,总出栏11.5万头,占全省总出栏的32.9%。

——中部肉牛养殖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屯昌、琼中、白沙肉牛产业,突出种草养牛,建设全省黄牛母本主产区。2015年该区域出栏肉牛5.98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的22.4%。该区域要加快草地改良,充分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探索林下种植牧草养牛模式,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和品牌打造能力。到2020年,年出栏海南和牛1万头、海南黄牛3万头、水牛4万头,总出栏8万头,占全省总出栏的22.8%。

4.4奶牛

4.4.1现状

1.生产现状

2015年,全省存栏奶牛仅900头。近三年全省奶类年产量保持在2300吨左右,人均占有量仅0.25公斤,排在全国末位,牛奶主要以外省调入为主。

全省从事奶业的企业主要有两家。一家位于海口市,奶牛存栏562头,年产奶1453吨,拥有专门的乳制品加工厂;另一家位于三亚市,奶牛存栏338头,年产奶893吨,拥有小型乳制品加工厂。此外,2012年,有相关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计划从澳大利亚引进奶牛3000头,在东方市三家镇建立养殖场,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300亩。

2.市场分析

——消费需求旺盛。近年来,海南省对牛奶的消费量不断提高,2015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鲜牛奶4.83kg,则城镇人口年鲜牛奶消费量2.35万吨,缺口量达2.12万吨,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外来游客的增加,对优质鲜牛奶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特别是对优质鲜奶的需求更加旺盛。

——牛奶价格不断上涨。海南省牛奶价格持续走高,2015年鲜牛奶零售价在20元/公斤以上,优质鲜奶价格市场竞争潜力巨大。

4.4.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增3家奶牛养殖基地,实现年产鲜奶0.7万吨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省奶牛养殖,鲜牛奶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基本满足部分游客及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4.3发展模式

引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广优质奶牛品种,选育适合岛内气候的高产奶型奶牛,建立饲草种植基地,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推广母牛高效繁殖、日粮补喂、犊牛育肥技术,以及秸秆青贮技术、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建立奶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广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加强鲜牛奶加工及配送销售,实现奶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4.4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各市县牛饲草料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发展西部优势养殖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海口、澄迈、东方、儋州、三亚等地。该区域内的海口和三亚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数量大,收入水平高,对优质鲜奶的需求量比较大,而澄迈、东方、儋州饲草种植丰富,能够为奶牛的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重点是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娟姗牛、荷斯坦、奶水牛等适合热带饲养的奶牛品种的引进、筛选或改良及推广,挑选出适合海南高温高湿条件饲养的奶牛品种;加强标准化奶牛养殖棚圈等饲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饲草料储备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奶牛养殖先进技术,提高奶牛单头产奶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养殖技术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奶牛生产体系。

4.5肉羊

4.5.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省山羊年出栏77.5万头,比2010年降低6.9%。其中东部出栏31.3万只、中部出栏11.3万只、西部出栏34.9万只,分别占到总出栏的40.5%、14.5%、45.0%。羊肉产量1.04万吨,羊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1.33%。

——养殖区域。海南省肉羊生产主要集中在儋州、乐东、澄迈、东方、临高、昌江等西部6市县和海口、万宁、琼海等东部6市县,2015年海南省东、西部山羊年出栏量占全省85.5%。

——规模化养殖水平。近年来,规模化养殖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提高了肉羊出栏率。2015年,全省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出栏占全省出栏量11%。

2.市场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羊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15年,海南省生产肉羊77.5万只,消费肉羊130万只左右,肉羊年缺口50万只以上,肉羊需求量大。另外受人们消费需求影响,羊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据行业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海南本地黑山羊带骨羊肉平均价格为70.06元/公斤,2013年带骨羊肉平均价格为81.58元/公斤,同比增加11.52元/公斤,上涨16.4%,2015年平均价格则上涨到100元/公斤左右,比2012年上涨42.0%。

未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城乡居民对羊肉消费将不断增加,2015年,我国人均羊肉占有量仅3.2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海南省人均占有量只有1.14公斤,比全国人均水平低2.07公斤。随着羊肉消费的快速增长及健康消费理念的逐步深入,海南羊肉消费结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羊肉价格将以持续上升为主要趋势,羊肉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发展空间巨大。

4.5.2发展目标

至2020年,建设1000家年出栏2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存栏500只以上的种羊繁殖规模场50家,全省黑山羊出栏率达到100%,肉羊年出栏2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0%,建设海南黑山羊原种场3家,良种覆盖率达到90%,羊年出栏量105万只,羊肉产量1.5万吨,进一步补充外来游客和全省居民的消费空缺,打造“东山羊”国内知名品牌。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