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宿迁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2017年02月08日 14:13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网点击量:0

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精神和省《关于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苏农环﹝2016﹞5号),特制定2016年宿迁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强大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底,全市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科学用药水施肥水平明显提升,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达到36.4%,农药利用率达到39%,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7%,主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率达6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2%以上,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7%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根据《到2020年江苏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拓展应用作物,创新实施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应用长效缓释肥料,积极探索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农家肥和有机类商品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因地制宜对农民应用有机类商品肥实行补贴。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施肥方式转变。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重点运筹好氮素肥料,推广稻麦氮肥后移和水田季不施磷肥配套增产技术,全面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等平台,完善喷滴灌系统和施肥系统,促进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防控,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开展农药零增长“村村行”活动,组织农药经销企业全员培训,全面普及农药零增长知识。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县级病虫标准化测圃,规范开展田间监测调查,提升重大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一批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升植保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推广适应本区域的以作物为主线的技术模式。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替代,提高农药利用率,逐步提升科学用药水平。

(三)实施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行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采取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生物腐熟还田、宽行作物行间铺草、过腹还田等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措施,推进秸秆就地全量还田,促进秸秆禁烧和资源化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多样化秸秆收储利用模式,逐步完善秸秆收储体系,构建“自然村有堆放点,行政村有收储站,乡镇有收储中心和利用企业,县有规模化利用龙头企业”的收储利用体系。拓展秸秆利用渠道,在传统的秸秆编制、压块制粒等利用途径基础上,大力发展秸秆制板、生物质压块(碳化)、生物有机炭等利用形式,拓展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开展不可降解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回收利用,引导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地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污染。

(四)实施农业资源保护行动。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建设,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农科教发〔2012〕3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农委印发的《江苏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苏农环〔2012〕9号)等文件精神,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和“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污染高风险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推进耕治理修复研究与试点示范。推进农业植物资源保护,开展农业野生植物分类调查,加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和清除工作。

(五)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创建行动。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突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化系。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广设施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大田循环农业和秸秆大棚生态种植,实现种养有机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稻鸭共育、立体种养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建设。鼓励、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经营服务。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各地要逐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资金支持制度,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聚焦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重点环节,发挥项目资金导向作用,力争实现项目资金的最优投入和项目成效的最大产出。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前瞻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加快已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力争在绿色增产模式、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三)加强组织协调。为切实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市农委成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委相关处室(单位)为成员单位,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加强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各地要切实增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业部门一项重要职责和重点工作,尽快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工作开展。要强化责任考核,完善奖惩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