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钦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2017年02月16日 15:56来源:钦州市农业局点击量:0

为配合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相关工作,根据《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钦州市大气污染防治2016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钦政办〔2016〕13号)、《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钦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钦政办电〔2016〕16号)、《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桂农业发〔2016〕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从2016年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厅、钦州市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的发展思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强大动力,力争到2020年,通过强化源头控制,全市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

(一)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在旱作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在精灌区节约灌溉用水20%—30%;在水田灌溉区,亩节水100立方米左右。

(二)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

(三)畜禽粪便、秸秆、农田残膜及废弃农资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基本资源化回收利用。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其中直接还田率达到60%),当季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

二、防治任务与分工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1.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节水农业类型区域布局,针对当地自然条件、优势作物布局、水资源特点和农田节水发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节水技术模式开展示范,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秸秆)覆盖保墒、深松深耕、集雨补灌、稻田浅湿控制灌溉等五大技术模式。通过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到2020年,在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单产提高5%左右,节约肥料5—10%;在精灌区节约灌溉用水20%—30%,节约肥料10%—30%,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单产提高10%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20%以上;在水田灌溉区,亩节水100m3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2—4个百分点,水稻增产2%—3%以上。

2.具体分工

旱作农业区(果、菜、茶、玉米、甘蔗):以旱作集雨保墒,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为核心,示范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深松耕营造土壤水库、抗旱保苗坐水种等技术,使用抗旱剂、保水剂提高抗旱抗逆能力,施用缓控释肥料、有机肥料提高旱作单产。【牵头单位:土肥站。责任单位:市水果局、糖料科、农技站、农技中心、经作站、各县(区)农业局、水果局。】

精灌农业区(果、菜、茶、甘蔗):即设施农业及适宜喷微灌的大田作物区,以精确灌溉,节约用水和提高效益为核心,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特点,示范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水肥资源的科学精确利用。【牵头单位:市土肥站。责任单位:市水果局、农技中心、经作站、糖料科、各县(区)农业局、水果局。】

水田灌溉区:推广湿润灌溉、交替灌溉、垄沟灌溉等技术,强化田间水分调控,促进水肥耦合,减少农田径流,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浪费,减轻环境污染。【牵头单位:市农技站。责任单位:市种子站、经作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各县(区)农业局。】

(二)力争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1.目标任务

到2020年,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1)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源得到合理利用,绿肥种植面积稳定恢复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

(2)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到2020年,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化肥表施撒施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

(3)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左右。

2.技术路径

(1)推进精准施肥。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2)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3)改进施肥方式。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行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4)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加大秸秆还田利用力度、提高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加强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如糖厂滤泥、酒精废液、木薯渣等的肥料资源化利用,替代部分化肥投入。

(5)利用生物固氮增加土壤养分。通过利用冬闲田大力种植豆科绿肥,推行豆科作物与玉米、甘蔗、果树轮作或间套种,推广应用根瘤菌,提高生物固氮水平,提升土壤养分,减少化肥施用。

(6)提升耕地质量。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升耕地质量和耕地养分供应能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3.具体分工

(1)水稻【牵头单位:市农技站。责任单位:市土肥站、各县(区)农业局。】

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锌、硅、钙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结合逐年加深耕作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大畜禽粪便、糖厂滤泥、木薯淀粉渣等有机肥源的合理利用,恢复发展冬闲田种植绿肥;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注重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用酸性土壤调理剂改良石灰性土壤。

(2)玉米【牵头单位:市农技站。责任单位:市土肥站、各县(区)农业局。】

施肥原则:稳氮、调磷、补钾,配合施用锌、钙、镁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聚土垄作,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实施玉米秸秆还田,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间套种黄豆、花生或绿肥,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种肥同播、机械追肥,试验推广缓控释肥料,注重利用土壤调理剂调节酸化或碱性土壤。

(3)甘蔗(牵头单位:糖料科。责任单位:市土肥站、各县(区)农业局。)

施肥原则:控氮、减磷、稳钾,配合施用硅、钙、镁、硫、锌、铁等中微量元素,增施有机肥。

主要措施:实施周期性深耕深松,聚土垄作和保护性耕作;推广茎叶隔行覆盖还田和茎叶粉碎还田,发展甘蔗间套种豆科等肥田高值作物,促进沼气沼液、畜禽粪便、糖厂滤泥等有机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配方肥和高效缓释肥料;对甘蔗幼苗黄化的区域配施铁肥;对酸化严重的蔗地土壤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试验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4)果树【牵头单位:市水果局。责任单位:土肥站、县(区)水果局。】

施肥原则:减氮、调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有机肥。

主要措施:推广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果树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积极利用农家肥,施用沼渣、沼液;未封行的果树间种豆科作物,种植果园绿肥,柑桔园种植藿香蓟等浅根性草,秸秆覆盖土壤,减少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严重的园地每2—3年施用1次含硅钙镁成分的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

(5)蔬菜【牵头单位:市农技中心。责任单位:土肥站、各县(区)农业局。】

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微生物菌肥。

主要措施:①露地蔬菜:推广配方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蔬菜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沼渣沼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严重的菜地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实行水旱轮作制;利用菜地休耕期种植绿肥。②设施蔬菜:除参照露地蔬菜的做法外还要结合设施蔬菜的特点,一是突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二是降低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施用的有机物料必须经高温发酵充分腐熟;三是在两季主栽作物空隙期间种植豆科作物,在豆科作物生长至生物量最大时进行压青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

(三)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1.目标任务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技术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的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1)病虫测报。完善发生趋势会商制度和灾情报告制度,提升测报装备和技术水平,提高预报准确率、覆盖面和时效性,重大病虫中长期预报准确率8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预警信息覆盖全区100%的乡镇、90%以上的行政村。

(2)绿色防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实现常年蔬菜基地、冬菜基地、设施菜园基地、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园艺作物标准园全覆盖。

(3)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现粮糖等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片)、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园艺作物标准园全覆盖。

(4)科学用药。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

(5)灾害控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属地责任、预案管理、分级响应、联防联控的重大病虫灾害防控机制,年度内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粮食作物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2.农药减量控害重点

(1)重点对象。以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检疫性重大病虫疫情危害为重点防治对象,如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稻纹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蝗虫、玉米铁甲虫、粘虫、甘蔗螟虫、斜纹夜蛾、小菜蛾、柑橘潜叶蛾、红蜘蛛、桔小实蝇、马铃薯晚疫病、鼠害及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等。

(2)重点区域。一是重大病虫疫情的虫源地、菌源地、传播和常发区、历史重发区;二是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糖果等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及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等。

(3)重点技术。水稻、甘蔗、水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大力推广应用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的新模式,主推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推广作物健身栽培控害技术。水果、茶叶和冬菜生产基地要重点推广灯诱、色诱、性诱、食诱、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技术。

3.具体分工

(1)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牵头单位:市植保站。责任单位:市农技站、糖料科、经作站、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县(区)水果局。】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升监测装备水平;完善测报技术标准、数学模型和会商机制,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县级植保站、专业化防治组织(企业)、乡镇农技体系为重点,配备先进、高效的现代植保器械,提升应急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加快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推广抗性良种。【牵头单位:种子站。责任单位:市植保站、市农技站、各县(区)农业局。】着力抓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抗病虫性强的品种。

(3)推进科学用药。【牵头单位:市植保站。责任单位:市农技站、经作站、糖料科、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重点是“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一是科学制定防治策略与方案。因地制宜采取“抓重点,兼一般”、“治小田保大田”、“治上压下”、“治前控后”、“治虫防病”、“主治兼治结合”等策略,实行综合防治与应急防控相结合。二是关键时期达标防治。指导群众根据病虫情报,在关键防治时期按照防治指标进行防治,遵循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杜绝滥用、乱用农药。三是推广高活性、低毒低残留农药。争取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高活性农药、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应用。四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以新型经营主体及专业化防治组织为重点,培养一批科学用药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正确选购农药、科学用药。

(4)推进绿色防控。【牵头单位:市植保站。责任单位:农安科、市农技站、经作站、糖料科、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一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重点选择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品一标”基地、粮糖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一批百、千、万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和跨区域绿色防控,并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以示范园区、“三品一标”基地、粮糖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层植保机构为重点,培养一批以一线生产的管理者、生产者为主的技术骨干,带动农民科学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5)推进统防统治。【牵头单位:市植保站。责任单位:市农技站、糖料科、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一是提升装备水平。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常温烟雾机、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降低漂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二是提升技术水平。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把统防统治的组织方式与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集成融合为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防治组织的指导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测报信息与防治技术,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

(6)推进植物疫情监控。【牵头单位:市植保站。责任单位:市农技站、糖料科、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一是搞好联合监测。加大疫情监测调查力度,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组织联合防控。建立疫情信息共享、防控技术协作、检疫监管联动的联合防控机制。三是强化联合监管。开展以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柑橘果树苗木为重点的植物检疫联合执法专项检查活动,防止染疫种苗流入生产环节。四是防范疫情传入。加强高风险区引进种苗隔离试种、风险分析,降低疫情传入风险。

(7)推进科教素质提升。【牵头单位:科教科、市植保站。责任单位:执法支队、安监科、市农技站、县(区)农业局。】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组织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和推广,重点在重大病虫发生规律、监测预警、防治指标及健康植保、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高活性农药、生物生态控害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的覆盖面。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阶段,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循环农业、绿色植保、科学用药等相关课程的讲授及实践。三是加强基层农技骨干培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防控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水平。

(四)做好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

1.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市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发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建立,回收利用的设施更齐全、方式更多样、机制更完善、效率更高效,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1)肥料化利用畜禽粪便。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产业加快发展,养殖粪污在种植业上的利用稳步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

(2)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以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为主,其他利用形式为补充的农作物秸秆多途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秸秆回收利用机械化有效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基本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其中直接还田率达到60%。

(3)回收利用农田残膜。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引导群众不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地膜,集成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技术,建设农田残膜回收网点。

(4)清捡回收农资废弃物。持续推进清洁田园活动,全面清捡回收农药包装物、育秧盘等农资废弃物。

2.具体分工

(1)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牵头单位:环保站。责任单位:安监科、糖料科、农技站、经作站、农技中心、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

推进养殖业与种植业的高度融合,引导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尽可能建于种植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养殖规模要与周边地区种植业消纳养殖粪污的能力相匹配,实现养殖业粪污的产生量与种植业对粪污的利用量相平衡。鼓励新建种植业基地尽可能建于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附近,充分利用养殖粪污作为种植业基地的肥料。扶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种植业,通过农牧结合、养殖数量与种植规模匹配的方式,自主消化养殖粪污,实现养殖粪污“零”排放。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牵头单位:环保站。责任单位:糖料科、市农技站、经作站、农技中心、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

①秸秆肥料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覆盖还田、过腹还田和商品化有机肥还田等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积极探索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加大秸秆肥料化利用力度。在水稻收割机加装使用稻秆切碎装置,将稻秆切(粉)碎还田,同时控制稻秆留茬高度在18厘米以下。结合畜禽粪便利用,将秸秆与畜禽粪便一起堆沤还田。

②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技术和秸秆养殖技术,探索多种形式的秸秆贮存使用方式,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建设一批“一蔗两用(糖用和饲用)”示范基地,把发展糖料蔗产业与牛羊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糖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种养产业结构,促进蔗叶、蔗稍饲料化利用。

③秸秆基料化利用。强化秸秆基料化利用,重点推广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包括利用稻秆、木薯秆、桑枝等秸秆资源栽培草腐菌类(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等)和木腐菌类(香菇、平菇、金针菇、茶树菇等)技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秸秆秧盘育苗、花木基质、草坪基料、温室大棚育苗等以秸秆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拓展秸秆基料化利用途径,带动秸秆基料产业发展。

(3)农田残膜及农资废弃物回收利用。【牵头单位:环保站。责任单位:市农技站、糖料科、经作站、农技中心、市水果局,县(区)农业局、水果局。】

①源头控制。一是推广使用加厚地膜,淘汰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二是推广可降解地膜,减少耕地中的残留地膜碎片。三是推广地膜替代技术和其他农业增产增收技术,逐步减少地膜用量。

②明确回收重点区域。农田残膜及农资废弃物回收的重点区域是城乡结合部、大镇大村周边、主要道路两旁、主要河流两岸等农业生产基地,以及其它区域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标准示范园、核心示范区等集约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基地。这些区域农膜及农药等农资用量较大,农田残膜及农资废弃物产生量也较大,要重点清理回收。

(五)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1.目标任务。全面掌握我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本底值,摸清全市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污染状况;对土壤重金属超标、污染区域开展综合治理与修复试验示范,对未超标区域开展积极的防控。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控体系,不发生大面积的农产品重金属污染事件。

2.实施内容

(1)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调查。【市农业环保站牵头。责任单位:县区农业局。】在全市开展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监测、评估,客观地揭示各地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污染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根据区域重金属污染分布的规律,确定污染等级,进行安全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修复实施可能,确定污染分级标准,划定分级管理名单,确定修复计划、任务、目标和技术路线,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选择重点县(区)对稻米产地进行大比例尺加密普查。

(2)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数据库。【牵头单位:市农业环保站。责任单位:县区农业局。】在各重点防控县(区)布设耕地土壤、农产品监测点位,采样检测重金属含量状况,全面掌握全市农产品以及耕地土壤本底和耕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建立农产品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数据库。

(3)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牵头单位:环保站。责任单位:生产科、土肥站、农技站、经作站、县(区)农业局。】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对未污染土壤,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对轻度污染区,加强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生态和联合修复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通过净化灌溉水源、推广种植重金属低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改变农艺措施等,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在中、重度污染区,采取多渠道多种类修复治理措施,通过品种替代、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少数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划定为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区。

(4)开展综合治理效果监测,实施耕地污染修复后评价。【牵头单位:市农业环保站。责任单位:县区农业局。】建立定期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密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在全市各个重点防控区内设立综合治理效果监测点,实施重金属定点监测。要及时采集农产品产地土壤、农产品样品进行检测评估,将检测结果建立安全档案,形成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网络。

3.土壤修复技术措施

(1)施用重金属修复剂。针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取土壤原位固定修复的方法,向土壤添加外源物,通过调节和改变土壤重金属的理化性质,使其发生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腐殖化、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降低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从而减少植物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富集。

(2)合理施肥。

①施用硅钙肥。施用硅钙肥不仅可以增强农作物抗性,增加产量,而且能够抑制农作物对镉的吸收。轻度超标区一般亩施15—25公斤,中度超标区一般亩施25—50公斤。

②施用钙镁磷肥。施用钙镁磷肥能抑制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农作物对镉的吸收。施用量按测土配方施肥推荐结果确定。

③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增加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小于或等于30克/公斤的耕地,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50公斤;土壤有机质大于30克/公斤的耕地,每亩施用农家肥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增施有机肥的田块,相应减少化肥施用量。

④冬种绿肥压青还田。种植绿肥是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起到增加有机质、降低镉在农作物体内富集的作用。

(3)治理酸化土壤,提高土壤pH值。在土壤中添加石灰提高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镉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降低镉在农作物中的累积。要依据土壤不同质地、不同酸度确定石灰施用量。对pH<5.0的镉超标区,每亩当年施用石灰100—150公斤;对pH5.0—6.0的镉超标区,每亩当年施用石灰50—100公斤;质地粘重的土壤,适当增加石灰施用量。当pH>6.0时,不宜施用石灰。

(4)水分调控管理。水稻生长期间延长淹水状态可降低稻米镉的累积。在不影响下茬作物种植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水分管理控制水稻重金属污染。在水稻分蘖盛期前实行浅湿灌溉,分蘖盛期阶段适当缩短晒田时间;分蘖盛期后进行淹水灌溉,保持田面水深2-4厘米。收获前一周排干田面积水,方便收割。砷、镉复合污染的区域慎用延长淹水调控措施,以防止淹水灌溉增加砷对水稻的污染风险。

(5)筛选并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要从本地区的水稻主栽品种中筛选出低镉积累品种,将性状稳定的低镉积累品种重点推广,避免种植高镉积累品种。

(6)集成应用修复措施。集成应用各种措施,发挥各类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综合效应。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应用的修复技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钦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推进和组织考核。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业环境保护站,电话:2833716。

(二)明确责任。各责任单位要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挂帅,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具体防治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措施,分解落实责任,确保完成任务。牵头单位要积极组织推进相关工作,各责任单位要主动配合,分作协作,齐抓共管,形成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增加投入。各责任单位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原则上防治工作经费实行分级负责,企业污染源治理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形成多方参与的投入体系。

(四)抓好宣传发动。利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及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改变不文明、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夯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群众基础。

(五)督查检查。一是做好部门日常检查和季度、年度考核等办法,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落实。二是领导小组抽查。每年3月、6月、9月的20日前,牵头单位将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相关佐证材料,以书面形式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必要时进行复核或抽查。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