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项目

在农村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全攻略

2025年08月04日 14:37来源:土流网点击量:0

在乡村的田埂间,农药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守护庄稼丰收,用不好则可能污染土地、威胁健康。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规范农药使用已成为每个农户的必修课。从农资店选药到田间施药,从个人防护到包装回收,每个环节都藏着守护安全的学问。

一、购药:把好源头第一关

走进农资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农药让人眼花缭乱,选对药、选好药是规范使用的起点。首先要认准门店墙上的《农药经营许可证》,没有这个红本本的店,再好的药也不能买。拿起农药瓶,得仔细看标签上的 “三要素”:登记作物是否包含自家种的庄稼,防治对象是不是地里的病虫害,生产日期有没有过期。

高毒农药如今成了 “紧俏货”,买的时候必须带身份证实名登记,店家还得专门建台账。其实现在低毒农药效果一点不差,比如防治蚜虫用吡虫啉,打菜青虫用氯虫苯甲酰胺,既安全又高效。2025 年新上市的生物农药更是环保,像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不仅对人无害,还能保护田里的青蛙、蜜蜂。

二、施药:按 “规矩” 给庄稼 “看病”

就像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给庄稼打药也得讲究 “辨证施治”。水稻田里发现卷叶虫,得在幼虫刚孵化时用药,这时候虫子抗药性弱,每亩用 20%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 毫升就行;要是等虫子长大,药量得加倍还未必管用。黄瓜上长了霜霉病,要用烯酰吗啉,而细菌性角斑病则得用春雷霉素,用错药不仅白花钱,还会耽误防治时机。

配药时不能凭感觉倒,得用专用量筒和天平。很多农户习惯用饮料瓶量药,这很容易出错 —— 不同农药浓度不同,同样一瓶子,药量可能差好几倍。正确的做法是:先在药桶里加半桶水,按剂量倒入农药,搅拌均匀后再加水至刻度,这样药效才均匀。

打药时间也有讲究,夏天要避开中午高温,最好早上五点到九点或下午四点到八点;刮大风的日子不能打药,不然药会被吹到邻居家的田里;预报有雨的话更不能打,雨水会把药冲掉,还可能流进河里污染水源。现在不少地方用无人机打药,效率高还均匀,但飞手得提前勘察地块,避开鱼塘、蜂箱这些地方。

三、防护:给身体穿 “铠甲”

有些农户图方便,光着膀子打药,这是拿健康开玩笑。正规施药必须穿戴 “五件套”:长袖长裤的防护服、不透水的胶鞋、防农药渗透的丁腈手套、护目镜和口罩。这些装备看着麻烦,却是挡住农药的 “金钟罩”。

打药时要站在上风向,倒退着走,让药雾顺着风飘向庄稼,而不是吹向自己。不能用手擦汗、揉眼睛,更不能在地里抽烟喝水。打完药后,第一时间用肥皂洗手洗脸,衣服要单独清洗,洗之前先在屋外抖一抖,避免农药残留带到家里。

万一不小心沾上农药,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要立刻离开地块,到通风的地方坐下,解开衣领,用清水冲洗沾药的皮肤。如果情况严重,赶紧让家人送医院,记得带上用过的农药瓶,医生能更快判断中毒类型。

四、收尾:不给环境留 “隐患”

打完药的空瓶子不能随手扔在田埂上,这可是 “定时炸弹”—— 残留的农药会污染土壤,下雨时还会渗入地下水。正确的做法是:把空瓶拧开,灌点清水晃荡几下,倒回药桶里,这样反复三次,再把瓶子压扁放进专用回收袋。现在村里都设了农药包装回收点,交过去还能换点日用品,既环保又划算。

剩下的药液也不能随便倒,更不能倒进河里、井边。可以在田边挖个 30 厘米深的土坑,把药液倒进去,埋上土压实。清洗药桶的水要倒在没有作物的空地上,让它自然渗透,不能往水沟里排。

五、底线:法律红线碰不得

国家对农药使用定了不少 “硬规矩”:严禁使用甲胺磷、六六六等禁用农药,这些药毒性强,残留期长,用了就要负法律责任。蔬菜采收前必须过了安全间隔期,比如黄瓜喷了百菌清,得等 14 天才能摘;番茄用了毒死蜱,至少要等 10 天。要是没到时间就卖,被查到不仅菜要销毁,还得罚款。

现在村里都在推广农药使用记录册,什么时候打了什么药、用了多少量,都得记下来。别小看这本册子,一旦农产品出了问题,这就是证明自己清白的 “护身符”。规模化种植基地还得用电脑建档案,保存两年以上,随时接受检查。

规范使用农药,说到底是为了守护我们的饭碗和家园。少用一斤高毒农药,地里的蚯蚓就多一些;妥善处理一个药瓶,河里的鱼虾就安全一分。每个农户多一分细心,乡村的田野就多一分绿色,我们的餐桌就多一分安心。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