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土地快讯

农村高标农田如何撑起 “旱涝保收” 的粮食安全伞

2025年08月11日 16:33来源:土流网点击量:0

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粮食生产的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可能让万亩良田颗粒无收,一场持续的暴雨也可能让丰收在望的庄稼浸泡成灾。在此背景下,高标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正以 “旱能灌、涝能排” 的硬核实力,为农业生产筑起一道坚实的 “防火墙”。尽管面对百年一遇的极端灾害仍需敬畏自然,但通过科学系统的建设,高标农田已成为抵御常规旱涝风险的核心支撑,让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战略落地生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高标农田抵御旱涝的第一道防线,正在于构建 “能灌、能排、能调” 的立体水利网络。在灌溉体系建设中,标准化的灌排沟渠是 “毛细血管”——U 型槽、混凝土衬砌的沟渠不仅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耗,更让水流能精准抵达每一块田地。与之配套的机井群、提水泵站和分布式蓄水池,则像一个个 “能量枢纽”,将江河、水库、地下水等分散水源整合为统一调度的供水网络。在山东德州的高标农田示范区,通过 “蓄引提调” 相结合的系统,即便遭遇连续 40 天无有效降雨,仍能通过泵站从黄河引水,再经滴灌系统将水分精准输送到玉米根系,实现亩均减产不超过 5%。

应对内涝同样需要硬核设施。针对低洼易涝区,深度达 1.2 米的田间排水沟与骨干排涝渠构成 “地下动脉”,配合每 500 亩配备一座的排涝泵站,可在 24 小时内将田间积水排至作物耐淹临界值以下。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实践尤为典型,当地通过 “一田一沟、一沟一涵” 的设计,结合电动闸门控制,在 2023 年夏季的连续强降雨中,使万亩稻田的积水排放效率提升 40%,将受灾面积压缩至千分之三以内。

土地本身的 “体质”,直接决定着农田抗灾的基础韧性。高标农田建设通过 “破散为整、改土增肥” 的组合拳,让耕地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河南驻马店,曾经被田埂分割的 “巴掌田”,经整合后形成连片千亩的方田,田埂减少 60% 以上,不仅消除了灌排 “死角”,更让大型灌溉机械得以纵横驰骋,灌溉效率提升 30%。土地平整工程则通过激光找平技术,将地块内高差控制在 5 厘米以内,彻底告别了 “高处旱裂、低处涝烂” 的困境。

土壤改良是提升抗灾能力的 “隐形翅膀”。在东北黑土区,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0.3 个百分点,孔隙度增加 5%,就像给农田铺上一层 “海绵”,干旱时能多储水 20%,暴雨时又能快速渗水。而在西北盐碱地,排盐沟与暗管排水系统同步发力,将土壤含盐量降至 0.3% 以下,既避免了涝渍导致的次生盐碱化,又增强了作物抗旱能力,让昔日 “不毛之地” 变身稳产田。

科技赋能让高标农田的抗灾能力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防控”。在安徽芜湖的智慧农业示范区,每 30 亩农田就布设一个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传输至指挥中心。当数值低于 60% 时,系统自动触发灌溉指令,泵站启动、闸门开启,实现 “旱情即发即灌”。与之配套的雨量计和沟渠水位计,则像农田的 “防汛哨兵”,一旦监测到 1 小时降雨量超 50 毫米,便自动预警并预降沟渠水位,为后续排水预留空间。

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的联动,更让抗灾多了 “提前量”。通过对接省级气象平台,高标农田管理者可提前 72 小时获取暴雨、干旱预报,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制定精准应对方案。在 2024 年长江流域伏旱前,湖北荆州的高标农田区提前 5 天启动蓄水计划,利用灌溉系统将沟渠蓄满水,当持续高温来临时,这些储备水源保障了晚稻关键生长期的供水,减产幅度控制在 8% 以内。而在台风 “利奇马” 来袭前,浙江宁波的农田管理者通过预排降低田间水位 30 厘米,使灾后排水时间缩短一半。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高标农田的抗灾效能能否持续释放,关键在于建立 “建管并重” 的长效机制。在江西赣州,每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农田管护理事会,由村民代表、种粮大户共同组成,负责定期清理沟渠淤泥、检修灌溉设备。当地还创新推出 “管护积分制”,村民参与维护可兑换农资补贴,让 “人人护田” 成为自觉。

资金保障是管护可持续的关键。各地通过整合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设立高标农田管护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泵站更新、传感器维护等。在广东佛山,政府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 “设施银行”,企业出资维护灌排设备,通过收取适度灌溉服务费回收成本,形成 “建设 — 管护 — 受益” 的良性循环。而轮作休耕、绿肥种植等耕作制度的推广,则从生态层面守护着农田的持久活力,让高标农田在岁月洗礼中始终保持 “旱涝保收” 的硬核实力。

从华北平原的机井群到江南水乡的排涝渠,高标农田建设正在重塑中国农业的抗灾版图。它以系统思维破解 “靠天吃饭” 的困局,用硬核设施夯实 “藏粮于地” 的根基,凭科技赋能激活 “藏粮于技” 的潜力。尽管在极端灾害面前,人类仍需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但高标农田已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证明:通过科学建设与精细管护,我们完全能够筑牢粮食安全的田畴根基,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守护民生的 “稳压器”。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