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家庭农场需要建立农业文化吗?

2016年07月21日 10:07来源:互联网点击量:0

农业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农业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家庭农场需要建立农业文化吗?

(一)农业文化的内涵

1.农业文化的实体呈现

我国的农业文化的实体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工具,也包括农业文学艺术作品、农业自然生态景观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文化。不少历史学家发现农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但是随着机械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那些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农业发展高水平的传统农具,正在被抽水机、除草剂、收割机、打谷机、挤奶机等取代。作为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历史记录,水车、风车、舂臼、橘槔、石磨等工具几近绝种。

2.农业习俗的存续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以及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岁月交替农业生产的节奏,而且是农耕文化的周期。在传统农业社会,乡村的土地制度、水利制度、集镇制度、祭祀制度,都是依据这一周期创立、并为民众自觉遵循的生活模式。民间素有“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种下地”的说法。北方农村的“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等,就是“顺应天地”的形象表达。这些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农谚俗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乡土本色的农业信仰和仪式、大家所熟知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民俗饮食也是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3.农业哲学理念、价值体系、道德观念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的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 人们聚族而居,生于斯、死于斯,彼此之间都很熟悉。从熟人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生育制度、亲属制度等思想,都体现了农业文化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遵循的互动规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风范。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守望相助、互帮互助和热爱家乡等优良传统。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不仅对农民的生活和发展而言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幸福的必要条件;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不仅在传统农业社会是必须的,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不仅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进步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二)农业文化的挑战

农业文化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值得农场主珍惜和弘扬。乡土社会中的“诚信”文化、“礼治”文化、孝道传统、“勤俭节约”家风都可以从农业文化中找到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农民,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人,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耕作制度和成熟的农业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的优良传统,并创造了我国基本土地连续耕种两千多年而地力不衰减的奇迹。其中“精耕细作、轮作复种、用养结合”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至今仍然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可持续发展理念、 循环利用理念、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对我国传统农业产生了非常大的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化肥化、良种化等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成果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寻找农业之外的就业出路就是农民应对生活压力的必然选择。大量青年人离开乡村,走人城市。其直接的后果是土地撂荒、农村社会缺乏活力,让承载农业文化的乡村“空心化”。

而且城市文化正在影响着乡村固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当农民不再倾注心力于农田,城市生活成为农民的发展目标时,中国农业文化似乎到了危险的时候了。这时,家庭农场的出现给文化的传承映照出一丝曙光,家庭农场是农业文化的理想载体。例如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循环利用传统,有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对现代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家庭农场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循环,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传承循环农业文化,对解决农业与农村环境污染、耕地退化、 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