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年-2020年)上

2016年09月01日 09:06来源:宁德市农业局点击量:0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而且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对发展现代农业也提出了高要求。科学编制好“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的政策与项目支持,对指导宁德市“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年-2020年)上

基于以上背景,特制订《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二、规划范围

产业范围:农林牧渔。

区域范围:宁德市所辖行政区域。

三、规划期限

《规划》的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四、规划依据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是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一部具有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规划。《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划为依据,紧密结合实际,在全面分析宁德市“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从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规划力求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宁德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宁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百姓富、生态美”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宁德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4.85亿元,比增4.6%,其中:农业产值203.31亿元,比增4.6 %;林业产值24.42亿元,比增3.71%;畜牧业产值27.09亿元,比减4.35%;渔业产值181.73亿元,比增6.3%。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1元,比增9.6%。“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4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4%,增幅居全省设区市前列。主要工作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宁德市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郊平原高优农业示范区的“两带一区”发展格局初具规模。农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特色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大田粮食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59.1∶40.9 调整为2015年的53.7∶46.3。山地农业多维、立体开发不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持续加强,有力促进了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2万户。休闲观光农业有新发展,建立国家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涉农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互联网+农业”成效显著,2015年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农产品收入约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收入15%以上。农业品牌快速发展,至“十二五”末, 全市“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24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0个、产地认定面积13.2万亩,绿色食品72个、基地监测面积5.2万亩,同时创建了福安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2.2万亩。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生产企业4家、产品8个。桐江鲈鱼、霞浦榨菜、霞浦晚熟荔枝、福鼎槟榔芋、福安巨峰葡萄、穆阳水蜜桃、福安刺葡萄、福安芙蓉李、寿宁高山茶等9个产品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证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受保护产地面积达35万多亩。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2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148件,坦洋工夫荣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2015年底全市耕地面积206.75万亩,“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基本农田改造32.7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41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耕地产出率持续提高。据统计,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4.9万亩、产量64.06万吨,分别比2010年减少7.41万亩、1.63万吨,主因是全市双季稻面积从2011年的28.1万亩减至2015年的18万亩。食用菌(鲜)产量99.8万吨,比2010年增36.71%;茶叶面积102.97万亩、产量9.3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14.68%、51.71%;水果面积59.17万亩、产量41.01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5.89%、59.91%;蔬菜面积122.71万亩、产量133.15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14.19%、20.86%万吨;中药材面积18.46万亩、产量5.7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130.75%、277.78%;肉蛋奶总产量11.28万吨,比2010年增19.2%。水产品产量88.6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31.9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64.4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44.01%,形成了大黄鱼、海参、紫菜、海带、鲍鱼、大弹涂鱼等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成为全国大黄鱼主要产地和全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3.67万千瓦,比2010年增13.37万千瓦,增长12%。全市建立连片500亩以上粮食产能区37个、高产创建万亩区1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9个、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11个、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80个、竹业科技示范园2个。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各类设施农业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14.5万吨、年产值7亿元;设施渔业建设速度加快,全市新增湾外深水大网箱及大围网100余口,池塘改造5400多亩,高位池养殖面积5200多亩,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蕉城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14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7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271家、36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0家,比2010年增加70家,其中10亿元以上4家。其中:5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54.9亿元,销售收入150.5亿元,利税2.09亿元,出口创汇6.21亿美元;带动基地种植面积54.49万亩、牲畜饲养量55.55万头;带动农户近34.36万户,其中订单联系农户8.32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得到收入43.37亿元。“十二五”期间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441家,从业人员5.45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12亿元。

四、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农业“五新”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全市共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298个、新肥料18个、新农药47个、新技术50项、新机具7.24万台(套),培训农民 12.66万人次;建立各类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示范片180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51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3%、优质专用率达83.6%,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3.7%,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2.54%、29.17%。全市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开发种植高优农业作物面积1.35万亩,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0.73万亩,带动农民增收8783万元。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成立“6?18虚拟研究院食用菌(古田)分院”,5家上市辅导企业成效明显,1项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届福建紫金科技创新奖;全市完成部、省、市级渔业科研项目29项,获得科技成果2项,发明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德市大力实施“院市合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探索科技支撑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农业对外合作持续拓展

农业招商引资持续拓展, 充分利用宁德投洽会、9·8投洽会、海峡论坛、农博会等各种招商平台,围绕宁德农业产业和重点合作领域,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参与各类招商活动。“十二五”期间共签约农牧业合同外资项目42个(其中台资16个),合同利用外资8300万美元,其中台资3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00万美元,其中台资2600万美元。宁台农业合作取得新成效,农业双向交流更加深入,合作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示范推广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农业企业和技术人员赴台交流26批312人次,接待台湾来宁从事农业经贸洽谈、学术交流的人员达420人次,引进台湾优良水稻、果蔬、茶叶、食用菌等品种150个,先进适用技术55项,先进设备165台(套),培育10个市级十大宁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农业山海协作不断深化,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累计对接山海协作农业签约合同项目138个,总投资93.8亿元;推介山海协作农业招商项目276个,总投资220亿元。农业“走出去”再上新台阶,累计组织18批70家农业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宣传推介优势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六、农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宁德市耕地落实了延包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宁德市逐步推广实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各个县(市、区)全部开通和建设了12316农业服务热线及农业信息网站,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宁德市126个乡镇(街道、开发区)、2181个行政村(社区)均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或电算化统一监管,100%的村实行村级财务公开、95%村达到规范化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109个涉农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面积达50万亩,占耕地面积24.31%。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成立家庭农场342家,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590家,其中:在全省公布的农民合作社规范社名录有420家,已有15家国家级示范社、79家省级示范社、208家市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12.5万人,出资总额196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1亿元,实现经营收入11.69亿元,可分配盈余3.51亿元,带动非社员农户9.1万户。

七、农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20.3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11.5万人,城乡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宁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542元提高到2015年的12391元。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7444.4元,比上年增长8.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60.08%,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拉动力。2015年宁德市农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3694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9.8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15年宁德市农民转移性收入1102.3元,比上年增长8.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8.90%;财产性收入150.5元,比上年增长1.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1.21%;四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居民消费层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小轿车和高档住房消费发展。

第三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一、有利条件

(一)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

宁德市位于中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介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和珠江两个三角洲之间,海岸线长度1046公里,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其中三都澳深水岸线长度居全省港口之首。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更加凸显了宁德市连接浙南和赣南地区海西外围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宁德市与台湾隔海相望,至基隆港仅145海里,对台区位优势显著。同时,宁德也是海西对接长三角前沿区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可增强与长三角区域的互动融合,有利于推进金融、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及招商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双向对接,有利于加强与温州、丽水、衢州等浙南地区和上饶等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加速形成海峡西岸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同时,宁德市兼得山海之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迹地更新144.5万亩,森林蓄积量4371.61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6.99%,比“十一五”末增长5.29个百分点,居福建省第四位。

(二)显著的特色产业优势

宁德市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六大茶类中,宁德产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以及再加工茶的茉莉花茶和工艺茶,茶类之多为全国各地市之最。全市茶叶类驰名商标10件,居全省第一位,形成了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绿茶3件公共品牌驰名商标为主、企业自主品牌为辅的茶产业集群。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县、周宁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2015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寿宁县还获得“2015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茶叶出口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5年宁德市获批“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宁德市也是银耳、香菇的主产区,食用菌产业在古田县带动下,已经成为闽东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全市食用菌总产值达54.07亿元,占农业产值26.59%,古田县获批“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药材等产业已基本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有着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同时,宁德市拥有“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花菇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鲈鱼之乡”等诸多美誉。

(三)叠加的政策支持优势

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立足宁德实际和后发优势,提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批准通过,于2007年明确将环三都澳区域列为福建省重点开发区域。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又为宁德市实施环三发展战略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政策背景。中央先后赋予宁德市比照享受原中央苏区有关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闽东苏区按照西部地区政策执行的政策。2014年8月21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宁德市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批复》,原则同意《宁德市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对《关于支持福建省宁德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有关情况及意见建议》作出批示,要求国务院各部委给予支持。9月22日,国办秘书局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联合在北京市京西宾馆召开“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国务院包括农业部在内的25个部委领导参加会议,对“宁德申融”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表示积极支持。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宁德市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宁德市加快实现军地产业对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宁德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也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之一,尽管近些年来农业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宁德市中低产田占80%,很多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部分区域灌溉能力和保证率下降;各地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疫病虫害、市场供求等多重风险的挑战。

(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我国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资源约束趋紧问题,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问题。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样也制约着宁德市的农业发展步伐。高投资、高耗能的农业,虽然实现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隐患。

近岸渔业水域受陆源污染问题令人担忧,渔业养殖空间萎缩,近海渔业资源衰减,养殖布局不合理,水产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水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偏小、渔业品牌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宁德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尽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融合不够。面对农产品供求的新常态、新变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总数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

宁德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比较缓慢,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做大做强,还不够适应国内外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名牌产品不强,品牌效益偏差。

(五)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宁德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技术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急需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供给不足,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薄弱,导致农业发展内源动力不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的“公司+农户(基地)”的组织基本是松散型的关系,从事农业经营的企业大多并没有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害联系机制和服务机制;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为农业提供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保障能力还十分低下。

第四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力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和“六新大宁德”战略,推进“六位一体”工作;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新宁德,为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坚持走资源集约、资本集约、技术集约的农业发展之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的多样化,鼓励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多方主体,积极利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和延长产业链,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提高资源利用和农业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整体效益。

——坚持科技兴农,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加大对科技的多元投入,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建设便于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园区。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关联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持续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

——坚持创新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积极探索以土地托管、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规模化、社会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推动金融服务体制创新、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坚持环境友好,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低碳、循环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农业抗灾救灾体系,稳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构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民生优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等民生项目实施,促进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保障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宁德市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装备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循环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体现为,到2020年,实现十大重点目标(具体指标数据见附件1、附件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1.23亿元,年均递增4.0%;农业产值242.64亿元,年均递增3.6%;林业产值26.96亿元,年均递增2%;畜牧业产值29.91亿元,年均递增2.0%;渔业产值231.94亿元,年均递增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0元,年均递增10%。

——稳定19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63万吨;肉蛋奶产量达到12.45万吨,茶叶产量11.87万吨,食用菌产量118.53万吨,蔬菜产量147.01万吨,水果产量58万吨 ,中药材产量6.38万吨,水产品产量113.08万吨。

——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叶基地20万亩,名优高山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建设20-30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丰产竹林基地达38万亩,丰产油茶林基地达19万亩,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80万亩;森林蓄积量4624万立方米,天然林保有量3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6.99%。

——加快推进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蕉城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以及渔业综合体建设;新增环保型塑胶网箱1万口,建设新型藻类养殖模式2万亩,湾外深水大网箱及大围(拦)网100余口,高位池养殖面积5000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10000平方,标准化池塘养殖10000亩;新建、扩建渔港 58个,新增远洋捕捞渔船20艘。

——建设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5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30个,生猪标准化升级改造项目50个,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占生猪养殖总量的95%以上,年出栏生猪总量控制在100万头以内。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以上。

——重点扶持培育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达200家,争取有2-3家茶叶企业上市(包括新三板);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以上。           

——对台农业合作和外向型农业持续深入开展,力争新办台资农业项目25个、外资农业项目50个,合同利用台资(外资)3亿美元以上。

——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6500家以上,覆盖宁德市所有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有3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农户成员的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25%以上。

四、总体布局

立足现实基础,大力发展凸显宁德特色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构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两带一区”(沿海现代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郊平原现代千亩农业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总体布局,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基础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扩大“茶乡、菌都、药城、果竹与水产大市”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精致型、集约型、高附加值型农业,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 。福安、福鼎、霞浦和蕉城等四个县(市、区)加快发展沿海蓝色经济产业带,立足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水产加工业,配套建立水产品交易市场、冷藏库以及水产物流码头,构筑闽浙水产交易平台和闽台水产交易平台,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增强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进一步巩固、发展环三都澳和沙埕港区域海洋渔业领先、示范的地位。 

——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 。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等五个山区县加快发展山区绿色经济带,立足发挥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茶叶、食用菌、竹木、果蔬、中药材、花卉等绿色产业。 

——城郊平原高优农业示范区。城郊平原突出高优农业示范区建设,以菜篮子为支点,以设施园艺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第五章  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稳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绿色高效、融合发展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建设“茶乡、菌都、药城、果竹与水产大市”的总体思路,狠抓粮食安全,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

(一)种植业

1.粮食

全市粮食产业发展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粮食产能区建设为抓手,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建立15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分别是蕉城洋中、霞浦柏洋、福安潭头、福安溪柄、福鼎店下(2个)、古田鹤塘、古田杉洋、屏南长桥、屏南路下、寿宁犀溪、寿宁芹洋、柘荣楮坪、周宁狮城等14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和霞浦沙江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20个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粮食产能区;努力实现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96万亩、产量63万吨、产值27.6亿元的目标。

产业布局:粮食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布局于全市9个县(市、区)。结合地形特征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两稻两薯”的格局。(1)单季稻主产区:包括古田、屏南、寿宁、周宁和柘荣等县以及蕉城、福安、福鼎和霞浦的大部分乡镇;(2)双季稻主产区:包括蕉城、福安、福鼎和霞浦的部分乡镇;(3)甘薯主产县:包括福安、福鼎、霞浦和古田等县;(4)马铃薯主产县:包括福安、福鼎和霞浦等县。

2.茶业

以先进茶叶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建设高技术 、高附加值、高效益的茶叶产品加工业,逐渐形成区域产业布局最优化、生产加工精细化、产供销一体化的茶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宁德市茶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原料经营型、传统加工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工增值型、科技运用型转变。

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红茶、白茶,积极提升绿茶,加快发展高山乌龙茶,大力实施茶产业集聚壮大战略,加快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努力把宁德打造成以红茶为主导、白茶为特色、绿茶为优势、乌龙茶和茉莉花等为补充的多茶类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产茶区。力争到“十三五”末,宁德市茶园面积达到108.22万亩,茶叶产量11.87万吨,毛茶产值49.1亿元,商品茶产值150亿元。

充分利用宁德市已有蕉城等8个县(市、区)列入全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的有利时机,继续调整茶树品种结构,通过集中连片改造旧茶园,推广高香型茶树新品种;加强茶园升级改造,到2020年,新建20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加快茶叶初制厂设备更新和加工厂房清洁化改造,引进推广大宗优质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20-30条;加大名优特种茶开发力度,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可追溯平台管理;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培育和创建茶叶品牌,力争到2020年,宁德市茶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件、著名商标70件、知名商标100件、地标产品20件;同时,充分利用宁德市茶产业规模大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立茶叶生态观光园、茶庄园、茶文化旅游基地10家以上。

产业布局:茶产业是本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布局于宁德市9个县(市、区),根据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规划为“两个集聚中心,七个特色产区”的格局。两个集聚中心,即福安市红茶产业集聚中心、福鼎市白茶产业集聚中心;七个特色产区,即蕉城区天山绿茶产区、寿宁高山茶产区、周宁官司云雾茶产区、霞浦元宵茶产区、柘荣生态茶产区、古田闽北乌龙茶产区和屏南岩头云雾茶产区。

3.食用菌

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以品种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为基础,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打造知名品牌为主导,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加快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掌握产业的科技主导权、质量检测权、标准制定权,实现以追求产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千家万户粗放型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和标准化生产转变,从简单加工销售向精深化加工、精细化营销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道路,把食用菌产业提升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富农增收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1.07亿袋、957.21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18.53万吨,产值达到67.4亿元。

产业布局:布局于全市9个县(市、区),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优化形成“一个中心二个产业带”的布局结构,“一个中心”是以古田银耳为主的多菌类代用料生产和工厂化栽培中心,“二个产业带”分别为以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山区为主体的木生食用菌产业带和以福安、福鼎、蕉城、霞浦等沿海县市区为主体的草生食用菌产业带。

4.水果

全市水果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核心,通过改良品种、优化结构、提高品质、突出加工、打造品牌、强化营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果业,重点发展晚熟水果,积极推进果树种植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建立一批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形成四季不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水果产业格局,推进名优水果设施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构建宁德市现代水果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68.59万亩,产量58万吨,产值31.12亿元。

产业布局:布局于全市9个县(市、区),根据当地气候和区域特征,将其规划为三类功能种植区。

(1)东部沿海丘陵、平原常绿果树种植区。包括蕉城、福安、霞浦、福鼎等沿海大部份乡镇以及古田县南郊的闽江流域地带,重点发展晚熟龙眼、荔枝、杨梅、橙类、柚类等果树。

(2)中部低海拔、丘陵盆谷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混合种植区。包括古田县中部、南部地区以及蕉城、福安、福鼎、霞浦等县海拔300-500米的中海拔地区,重点发展葡萄、猕猴桃、李、柰、桃、脐橙等,尤其要突出发展大果型油柰及早熟桃品种。

(3)西北部中高海拔落叶果树种植区。包括柘荣、屏南、周宁、寿宁等县的大部分乡镇以及古田、蕉城、霞浦、福鼎、福安等县的少数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海拔乡镇,重点发展葡萄、水蜜桃、猕猴桃、樱桃为主的落叶果树。

重点抓好蕉城、福安、霞浦环三都澳内海湾地区7万亩晚熟龙眼、荔枝生产基地建设,蕉城、福安、霞浦、福鼎沿海乡镇和古田库区附近9 万亩晚熟柑桔、脐橙及柚类生产基地建设,蕉城、福安、霞浦、福鼎沿海乡镇3万亩枇杷生产基地建设,福安、古田、霞浦、寿宁优势产区5万亩葡萄生产基地建设,古田、福安、屏南等优势产区分别为6.5万亩、6万亩和10万亩的桃、李、柰生产基地建设。

5.蔬菜

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围绕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主线,依托宁德市独特的山地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构建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带;近郊发展优质叶类蔬菜和精细菜,低海拔沿海地带发展春季早熟蔬菜,中高海拔地区发展高山错季蔬菜,同时建设加工冷冻蔬菜加工产业带;健全和完善蔬菜产业发展配套体系,把宁德市打造成福建省最具特色的高山生态鲜销菜基地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继续实施蔬菜“1234”工程,围绕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一条主线,建设高山生态鲜销菜生产和加工原料生产两类基地,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加工蔬菜三个重点,增强加工增值、科技支撑、市场拓展、服务保障四个能力,努力提升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8.97万亩,产量达到147.01万吨,产值达到51.08亿元。

产业布局:布局于全市9个县(市、区),依据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特点,规划为三类生产区。

(1)沿海早春外销蔬菜生产区,涉及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等4个县(市、区)。利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点,重点发展早春保护地蔬菜栽培,面向周边省份的大中城市,利用“季节差”与市场空当,积极发展“春提前”蔬菜。建立30万亩具有气候优势的南菜北调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建立市级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片10万亩,辐射带动推广40万亩。建立福鼎槟榔芋生产基地5万亩、霞浦榨菜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霞浦、福鼎蚕豆生产基地6万亩。

(2)内陆高山夏秋错季蔬菜生产区,涉及屏南、周宁、寿宁、柘荣、古田等5个县(市、区)。该区属于较为典型的中亚热带高山暖湿气候,故利用其夏秋高山冷凉型气候条件,面向省内外大中城市,发展错季优质蔬菜。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15万亩,辐射带动推广40万亩。

(3)沿海设施蔬菜生产区,涉及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等4个县(市、区)温福铁路以东的部分区域。以发展蔬菜设施栽培为主,提高蔬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6.中药材

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以“海西药城”建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已有产业基础的太子参、金银花、白术、淮山、黄栀子、药用木瓜、杜仲、厚朴、铁皮石斛、金线莲、三叶青、当归、山苍子、茯苓等药材,优化中药材产业基地布局;进一步挖掘药材资源潜力,通过提纯复壮,扩大产业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能力,抢占中药材产业市场营销制高点,把宁德市打造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和我国南方地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总产量6.38万吨,总产值10.86亿元。

产业布局:布局于全市7个县(市、区),按照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柘荣药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形成“一城三区”的格局。其中,“一城”为中国南方药城——柘荣;“三区”分别为以柘荣和福安、寿宁、霞浦半山区为主的太子参种植区,以周宁、寿宁、蕉城为主的淮山、金银花种植区和以福鼎市为主的黄栀子种植区。

在柘荣、福安、寿宁、霞浦半山区建立4万亩太子参基地、1万亩木瓜基地、1万亩白术基地;在蕉城、寿宁、周宁各建立5000亩淮山基地、5000亩金银花基地;在福鼎建立1万亩黄栀子基地;在柘荣、福安、蕉城、福鼎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2万亩。以闽东力迅药业公司、古田药业公司、柘荣太子参批发市场等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一体化经营。

下接: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年-2020年)下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