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重庆关于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年01月05日 09:38来源: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点击量:0

为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全委会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渝委发﹝2016﹞29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紧扣“371+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研究、转化、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以创新驱动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先进实用技术引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二、深化七大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

在深度整合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联合攻关项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力度,充分发挥七大特色产业创新团队的核心研发能力,主攻种质资源、栽培养殖、疫病防控、储藏保鲜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助推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柑橘。采用分子标记进行杂交育种和田间选种,培育柑橘新品种(系)5个以上。创新晚熟柑橘落果枯水技术,攻克极冻天气晚熟柑橘枯水落果技术难题。集成老果园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育发展1万亩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0万亩柑橘老果园高接换种。创新柑橘采后无损伤分级处理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制定柑橘采摘、清洗、储存、包装和运输等环节初加工技术规范。研究开发水溶肥、液体肥和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攻克化肥农药双减关键技术,化肥使用量较全国平均减少41%,化肥和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

(二)榨菜。利用自交不育系和优良父本系,培育出早熟、晚熟、抗抽苔,鲜食或加工青菜头新品种2个,提前或延后播种期30天以上,增加种植农户经济收入10%—15%。研制创新机械配套关键技术规范3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2—3套,每亩减少劳务成本150元以上。创新青菜头根肿病等病虫无公害防控技术3套,推广应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研究开发青菜头采后贮藏保鲜,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各1套,榨菜速食新产品6个以上,攻关榨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技术难题。

(三)草食牲畜。开展山羊、肉兔品种杂交组合试验,攻克遗传资源种质创新技术,形成良种选育技术规程3套以上,培育适合我市高温高湿气候养殖的新品种。制定完善草食牲畜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范,研制有效防治药物3—5种,山羊、肉兔发病率分别下降到3%和2%以内。创新青贮玉米、甜高粱、黑麦草等饲草料高效栽培技术,形成牧草高效种植模式2-3种,牧草亩产提高15%以上。研究创新山羊、肉兔高效饲养技术,快速育肥技术,生长速度提高5%—10%,饲料成本降低3%—6%。研究开发配种繁殖、免疫诊断和饲料兽药等环节信息管理智能软件,提升草食牲畜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生态渔业。开展长丰鲢、异育银鲫、抗病草鱼等大宗名优新品种良种选育和驯化养殖,集成适合重庆地域特点,大宗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2套,培育良种扩繁基地5个,繁育苗种3亿尾。突破中华沙鳅、中华鳖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5个扩繁养殖基地,提高特色水产品苗种供应能力。创新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快速诊断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开展草鱼注射免疫技术试验示范,免疫鱼种3万公斤。集成“稻—鱼、稻—虾、稻—鳖”等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种养面积20万亩以上,攻克种养结合不紧密的技术难题。实施池塘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建设低碳循环流水养殖槽10万㎡,覆盖池塘养殖水面1万亩,示范推广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10万亩。

(五)中药材。引进苡仁、白术和金荞麦等新品种5—10个进行品比试验,筛选3—5个良种进行示范推广应用。选育玄参、川党参和川牛膝等渝产药材新品种5—10个,示范推广应用面积1000亩以上。开展贝母、银杏和槐米等4个地道药材品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初加工技术和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培育发展GAP技术标准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创新黄连、川党参和玄参等9个渝产地道药材品种生态种植新技术,降低重金属含量和残留物超标,药材质量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培育标准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制定完善黄连、玄参、前胡等14个渝产道地药材品种鲜切饮片加工技术规范,药材质量符合国家药典技术标准。

(六)茶叶。研究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集成化肥农药双减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形成生态栽培绿色防控技术规范1套,质量安全溯源系统1套。研发茶园土壤肥力高效利用技术,机械采摘技术,自动精制加工技术,形成茶园养分高效利用技术规范2套,红茶和沱茶加工技术规范3套。优化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工艺流程,集成不同规模优质绿茶标准化加工技术设备各1套。开展绿茶加工关键工序自动化装备研究,研发茶叶自动化加工装备1套。在万州、永川和南川等茶叶主产区县,培育发展生态标准茶园示范基地5个,示范应用面积2000亩以上,辐射带动5万亩标准茶园建设。

(七)调味品。选育加工型辣椒优良品种1—3个,攻克连作障碍技术难题5—10个,提高农户种植效益50%。研制青花椒采摘,病虫害防治和优质高产技术4—8套,获得生产技术专利1—3件,提升农户种植效益80%。引进筛选生姜优良品种1—3个,创新病虫害绿色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2—5套,申请生产技术专利1—3件,提高农户种植效益150%。研制辣椒、花椒、生姜保鲜贮藏物流和产地粗加工技术6—12项,精深加工技术8—16项,开发新产品10—20个,转化加工5—10个,申请生产技术专利9—12件。

三、推进三大基础产业提质增效

纵向加强与中央农业科研单位,横向加大与相关省(自治区、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合作,构建三大基础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创新研究。

(一)粮油。以水稻、油菜、玉米和荞麦等品种为重点,加强山地直播水稻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和多抗新品种,审(鉴)定新品种40—50个,其中通过国审(鉴)定15—20个,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8—10个。加快现代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年供应粮油作物种子1.4万公斤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96%以上,良种在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创新粮油作物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化肥农药减量精准使用新技术,优质粮油优化加工技术工艺,制定完善初加工产品等级分类标准,提升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蔬菜。选育耐低温、耐弱光、耐高温、耐干旱的番茄、辣椒、茄子和黄瓜等专用品种,提纯地方优良特色蔬菜品种,优化蔬菜市场供应结构。加大适宜露地设施条件下,蔬菜耕种和采收农业机械研究开发,攻克种植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的生产技术瓶颈。创新蔬菜大棚设施栽培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绿色生态防控关键技术,分级、包装、冷藏和冷链运输等关键技术,解决部分蔬菜品种生产效益不高,鲜销蔬菜保鲜时间不长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三)生猪。开展外引猪和地方猪联合育种,挖掘保存优质种猪资源,培育优质生猪品种。加强疫病监测、病原感染、免疫机制和基因疫苗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猪疫病发病率下降到5%以内。研究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抗生素等添加剂控制技术,制订完善兽药残留技术规范,减少抗生素残留物危害。集成生猪清洁养殖综合技术、母猪生产能力关键技术、猪舍环境调控技术,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和生猪绿色生态养殖水平。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新路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机制,培育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新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模式。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推广新模式,建立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常年稳定技术专家300余人、技术指导员3000余人和科技示范户3万余户。每年开展技术指导员知识更新培训5000余人,着力提升农技指导员服务效能。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各650个,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万余人,带动40万余农户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分别达到100%。

(二)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机制。鼓励引导具备农技推广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农技推广服务。推动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涉农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院(校)—地”、“院(校)—企”科技合作,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形成“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三)培育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新载体。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为重点,建成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建设农业科技众创空间。通过“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的能力。

五、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力量。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一)加大产业发展融合。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相结合,实现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每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有新型职业农民支撑发展的目标。通过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股份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支持融合主体发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整合农业生产性补助资金、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资金、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通过保费补贴、贴息支持、农业设施担保、生物资产抵押等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融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货抵押、动产浮动抵押、土地附着物和产出物等抵押贷款,进一步拓宽贷款途径。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性保险范围,建立农产品自然和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三)健全利益连接机制。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机制,明确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新型职业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六、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重点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人才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为加快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盯全市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青年专家、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工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骨干3000余人,学科带头人40余人。积极开展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华农业科技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推荐申报工作,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行动,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万人次,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骨干4000余人,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效能。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涉农高校进行研修,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鼓励引导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和聘用程序,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实行表彰奖励,营造农技人员良好工作环境。

(三)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农民企业家、优秀大学生村官等农村人才,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推进“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采取“调出来提升、派进去指导、本地化培养”等方式,加大贫困区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到2020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

(四)新型职业农民。深化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行动,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2000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行动,利用5年时间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企业骨干轮训一遍,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创建行动,稳定发展200个专业优势明显,培训功能完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培养6万人年龄在50—60岁之间,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农”,2万人有志从事农业生产创业的“新农”,1万人投资农业创新发展的“智农”。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达到20万人。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