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快讯

镇原县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7年11月21日 15:00来源:镇原县人民政府点击量:0

镇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庆政办发〔2016〕198号)精神,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县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草畜、苹果、瓜菜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粮食总产稳定在38万吨以上,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全县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表现在:粮经饲结构不尽合理,畜禽产品供给优势不够突出;农产品加工短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农业生产低端农产品比重大,中高端、优质农产品比重低,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农业成本“地板”抬升双重挤压尤为突出,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低卖难”窘况时有发生。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农业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难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为主题,强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突出供给侧“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可持续”六项重点任务,把优势调强、产业调大、链条调长、质量调优、效益调高,着力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着力改善外部生产环境,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全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供给,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善供给,科学增减。抓住制约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把稳定提高粮食产能作为基本底线,因地制宜调减非优势区玉米和低端农产品。

--坚持市场需求,突出特色。把市场需求作为基本导向,突出特色,细分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倒逼调整生产结构、品种结构,以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推动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跃升。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立足我县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过度消耗资源和化学品投入,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达到60%,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达到20%,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资源和消费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高效安全供给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调结构”,突出优化产业布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聚焦农业种养生产环节,优化粮经饲和养殖结构,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让农产品供给数量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符合消费者需要。抓好6个重点:

1.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施“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粮食安全战略,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确保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8万吨左右。适度调减玉米面积,发展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同时,减少籽粒玉米种植,增加青贮玉米和一年生饲草作物种植。全县玉米面积由100万亩调减到95万亩左右,小麦面积由40.7万亩调减到38.5万亩,发展饲用玉米4万亩,甜高粱、燕麦等一年生饲草作物种植1万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种植特色小杂粮27万亩。

2.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严格按照“两抓两带”工作思路,围绕“南牛北羊全县肉鸡”战略布局,全面推广“中盛”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和现代养殖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北部三岔、方山、殷家城等10乡镇重点发展肉羊养殖,中南部平泉、孟坝、中原等9乡镇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全县推广中盛肉鸡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坚持抓主抓重、扶优扶强、重点示范的发展原则,按照企业化管理、现代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思路,肉鸡以中盛农牧发展公司肉鸡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建成集种鸡养殖、鸡苗孵化、饲料加工、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加工、市场营销为主的一体化全产业链;肉羊以中盛华美公司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北部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湖羊养殖,在全县建成以优质种羊引进、良种繁育、肉羊育肥为主的肉羊产业基地;建成以良种引进、冻配改良、肉牛繁育为主的肉牛产业基地;生猪养殖实现健康高效养殖。到2020年,全县肉羊、肉牛、生猪、毛驴、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35万只、28.8万头、25万头、23万头、3600万只。

3.优化苹果产业结构。以14个重点乡镇为主,建立健全县、乡、村果业管理服务机构,实施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果品宣传推介“四大工程”,推广优质矮化良种苗木繁育技术、旱地矮化密植栽培技术、郁闭老果园间伐改造提质增效技术,加强对苹果商品化处理、贮藏营销、宣传推介、果品加工等全链条提升,扩大“庆阳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的美誉度、知名度和附加值。“十三五”期间,每年新栽苹果3.9万亩以上,到2020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以上。

4.优化瓜菜产业结构。以“两川两塬”瓜菜区域布局为重点,以设施瓜菜“百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瓜菜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优质高原夏菜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老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改造升级,鼓励引导发展非耕地设施蔬菜,拓展设施蔬菜发展空间。以提高瓜菜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为主题,强化农业人才培训力度,提高菜农种菜管棚的能力,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保证全县瓜菜种苗供应,鼓励加大瓜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重视市场体系建设、拓展瓜菜外销市场,健全销售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变农民个体经营为合作社、企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品牌化建设力度,提高全县瓜菜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0年,瓜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45万吨以上。

5.优化苗林产业结构。按照全市“再造一个子午岭”的总体目标,坚持规模化发展,整流域治理。鼓励引导群众、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参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示范引导,推进苗林培育产业纵深发展,实现大地增绿、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预期目标。“十三五”期间,完成苗林结合培育45万亩。

6.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深入推进农业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黄花菜、中药材、螺旋菜、籽用南瓜、白瓜籽等特色产业发展,抓好万寿菊、樱桃、文冠果等特色种植,鼓励特色产业适宜区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在平泉塬、孟坝塬、洪河川区、茹河川区、蒲河川区扶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种植示范园建设,以此促进冷链物流、批发市场、特色商品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的创建,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继续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全面推广集成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着力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全县每年种植地膜马铃薯9万亩。推广优良品种,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县每年种植中药材5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县黄花菜、中药材、文冠果、万寿菊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30万亩、20万亩、2万亩。

(二)围绕“提品质”,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有效对接消费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加快构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保障体系,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安全、营养、口味的要求。抓好4个重点:

1.加快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大苹果、草畜、瓜菜、苗林等特色优势品种培育力度,着力增强优质农产品源头供给。瞄准市场需求,做好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保纯选育,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加快促进农作物品种和畜禽品种升级换代,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畜禽良种化率稳步提升。

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再制(修)订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力争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实现有标可依。全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用标准化的理念来管理和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竞争力,创名优品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规模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的推广体系,突出10万亩苹果、40万亩玉米、20万亩黄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开边兰沟、平泉麻王、郭塬寺沟设施瓜菜,新一代等杏产品企业,康平中药材企业等主导产业,大力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

3.大力开展品牌培育行动。加强农业品牌发展,创新品牌发展格局,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动员和组织“三品”认证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销推介活动,加大品牌促销力度,促进企业宣传与推介;提高服务质量,引导品牌开发,积极主动为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服务,制定出既能打造优势、彰显特色,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优惠激励政策;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品牌申报评审和商标注册的指导服务,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行奖励机制,对企业“三品”认证以以奖代投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4.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扎实推进农林牧渔设施化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以洪河川、茹河川为重点,以镇原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茹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重点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推进设施高效蔬菜、应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设施种植业发展,全县每年新增设施瓜菜1650亩。到2020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45万亩。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鼓励配套建设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治和生产监控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着力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以屯字、太平、上肖、郭原等乡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设施化林果业1.5万亩,重点发展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升林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农产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推行产地准出、质量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按照“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要求,规范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强制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加强生产档案记录的指导、检查,对每个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档案记录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三品一标”农残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主要农产品农残监测合格率到98%以上。到2020年,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到30个。

(三)围绕“降成本”,推广应用新型技术装备,降低农业运行成本。积极推广新型技术设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控制生产资料投入、用工投入、营销投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抓好3项重点:

1.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严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种结构,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着力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农机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年实施农机深松整地6万亩,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狠抓农机安全和质量监管。突出主要农作物生产这一关键环节,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机化技术的普及推广。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跨区作业服务,不断提高机械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用工成本。到2020年,全县农机合作社达到70家,全县实现机耕100万亩、机播80万亩、机收70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积极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流通主体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农业大型龙头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加大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减少物流损耗。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鼓励电商、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不断持续培养农村网店运营人才,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组织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大发展。

(四)围绕“补短板”,大力改善基础条件,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着力补齐农业人才、科技、信息、投入等关键短板,优化生产体系,努力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制约。抓好5个重点任务:

1.加强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集中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装备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加快农田灌溉渠系配套建设,继续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农业科研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进一步壮大师资队伍、对集中培训难度较大的区域,探索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让农民实实在在掌握几项实用技术。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鼓励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资格证书。抓住当前农民工和大学生加速回流、返乡创业的契机,引导返乡务工人员从事农业,鼓励回乡大中专生投身农业,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人。到2020年,认定1800人。

3.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瞄准国际前沿和农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重大创新项目,按照全产业链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流之间协同创新,组织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大协作、大联合,力争在农产品品种培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改良,扶持畜禽产品加工技术升级创新,在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重要科研设施设备共用共享、重点科研成果展示应用等方面,着力解决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支持省级农业示范区打造创新服务平台,使之成为主导产业集聚的先行区、新型经营主体孵化实验区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区。

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提升农业精准生产水平。支持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示范,利用农业生物环境传感器网络、智能监测终端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网络感知和智能处理,打造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不同标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形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的“数字农业”生产模型。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农产品智慧流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便民信息服务中心与站点建设,支持运营商、服务商提供免费WIFI、免费拨打12316、免费视频通话、免费信息查询、免费在线培训和阅读等服务,帮助指导村民网上购物、网上卖农产品,并新建设置触摸屏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对涉农信息资源的即查即得,让农民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

5.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机制,发展普惠金融,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培育集体经济投入增长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对集体资产管理。着力推进以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相互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和再担保协调发展的农业担保体系。拓展社会投入融资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的新形式,创新农业商业保险服务,推行菜单式保险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努力降低农业融资和生产经营风险。

(五)围绕“促融合”,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农业多功能开发等融合发展,支持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跨界优化配置,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来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抓好4个重点:

1.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合社的创建。继续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民合作社备案登记管理制度,力争备案率达到90%以上。支持合作社申办“三品一标”,开展直供直销,发展“农社对接”等。引导合作社推进电子商务建设,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农机作业、通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积极承担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引导贫困户以所得扶贫资金出资入股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实现产业脱贫。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快供销社改革,实行社企分开、双线运行,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研单位成立产业联盟,带动技术、物资、资本、人才向农业全产业链聚集,催生农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到202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个,家庭农场达到100个,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达到30个。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推行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效益。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到2020年,建成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5个以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强化政府公益服务,加快培育区域品牌,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及甘肃名牌产品。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休闲服务项目。加快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三池”景区、胡氏文化博览园建设开发,辐射带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县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20处。强化休闲农业规划引导,优化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完善休闲度假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加快完善基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农产品加工服务体系和物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满足农产品供给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全县农业“三台”“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公益性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引导鼓励经济组织和农村能人领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供种育苗等服务。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社会化服务。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支持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系统更好服务“三农”,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围绕“可持续”,不断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农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发展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抓好3个重点: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加快促进玉米、马铃薯种植和草食畜牧业有机结合,以郭塬王沟圈、孟坝大寨等循环农业示范村为引领,示范推广,积极复制推广粮-贮-养-沼-肥“五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引导扩大秸秆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种植,为草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和涵养水分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力度,稳步推进川区高效节水灌溉蔬菜地建设。

3.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配套畜禽养殖环保设施,推行清洁养殖和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规范化处理。以乡(镇)为单位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还田、集运、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加快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节水、清粪、有机肥生产加工等设施设备,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技术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要在继续落实好各项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新增补贴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倾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政府强农惠农资金整合,优化农业资金投向,调整完善优化农业结构的政策支撑体系。落实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在用水、用电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探索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三)加强服务指导。各乡镇要强化服务指导,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能,切实抓好工作指导,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实。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