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快讯

行唐县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2018年05月17日 11:19来源:行唐县政府点击量:0

遏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行唐县政府赢了关于行唐县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通过实施沼渣沼液还田项目,实现种养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解决养殖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养殖场和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

行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行唐县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

《行唐县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7-2020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行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4月20日

行唐县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7-2020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最好历史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丰产丰收、供应充足,起到了为稳定物价托底、为稳定就业兜底、为稳定社会保底的作用。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我县农业生产的各类种养业废弃物乱扔乱排乱放问题突出,农民群众反映强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种养结合,推动农业生产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遏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指出要“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耕地草原河湖修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行唐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对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也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作为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加快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开展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种养业生产废弃物也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可以作为肥料、饲料、燃料以及其它工业化利用的重要原料。其中,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各种营养成分,可广泛应用于饲料、燃料、肥料、造纸、建村等各个领域。1吨干秸秆的养分含量相当于50-60公斤化肥,饲料化利用可以替代0.25吨粮食,能源化利用可以替代0.5吨标煤。畜禽粪便含有农作物所必须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施于农田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肥施用。1吨粪便的养分含量相当于20-30公斤化肥,可生产60-80立方米沼气。我县秸秆和优质牧草年产生量超过8亿公斤,畜禽养殖年产生粪污逾270吨,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可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县农业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种养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养殖场,配套建设饲草墓地和粪污处理设施,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带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稳步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畜禽粪便直接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仅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就能够产生固体粪便约2500吨、尿液约5400立方米,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量。优化调整种养比例,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措施。

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一)开展多种探索并取得成效

1.推进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主,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粉碎还田、腐熟还田、秸秆堆沤、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增加农田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发展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农牧综合体,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或生产颗粒饲料等技术,推进以秸秆利用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结合“粮改饲”试点项目实施,促进秸秆过腹还田、粪便还田利用;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提升秸秆循环利用的高值化利用水平。通过粮改饲试点工作每年青贮玉米及秸秆1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利用15万亩以上。

2.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施畜禽养殖场改造,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便于养殖污染物的后续处理利用。近年来奶牛养殖场区陆续建设了储粪池、污水池等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目前,配建率达到100%,确保了奶牛养殖场区粪污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并为有机肥生产、还田、卧床垫料循环利用等资源化利用工作打下了基础,粪便固液分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雨污分流设施装备率分别达到40%、30%、30%,通过多年来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实施,在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了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减少了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畜禽粪便得以有效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把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等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重点在丘陵山区、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

(二)存在的问题

1.单项措施多,区域统筹推进合力不够。目前,通过不同资金渠道,相继开展了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沼气工程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也取得一定建设成效,但由于这些措施缺乏系统设计与合力推进,单兵突进多、整体推进少,总体效果并不显著,当前农村畜禽粪污横流、秸秆乱烧乱放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种养密集区域,各类种养业废弃物产生集中、量大,当地的环境承载压力更大,加强种养结合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

2.利益链条不完整,废弃物利用有效运营机制缺乏。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缺乏长效运营机制,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中产品成本高、商品化水平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旧突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秸秆还田离田成本高等问题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在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方面,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气发电并网难,有机肥推广普及滞后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3.失衡脱节严重,种养衔接不够紧密。畜禽粪便一直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机肥源,但随着养殖业快速发展,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粪便量大且集中,受季节限制、农村劳动力缺乏、运输不便、有机肥补贴缺失等因素制约,许多粪便资源变成了重大污染源。同时,养殖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基地,区域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加大了饲草料有效供给的风险。多数农业园区为单一种植业或单一养殖业,少数农业园区虽然种养兼营,但大多数也难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相互衔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l6-2020年)》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围绕种养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以及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聚焦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种养业废弃物,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为导向,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营、杜会参与、整县推进的运作方式,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探索典型县域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县乡村企联动、建管运行结合的长效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整县推进。以县为基本单元,统筹规划县域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重点,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实现县域种养业协调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实施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化项目以及秸秆、畜禽粪便等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工程,试点探索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筹资建设与运营机制等,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坚持机制创新。创新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通过财政补助、竞争立项等方式,支持具有成熟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投入工程建设;创新工程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在农牧业副产物转化增值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的经济效益,构建企业自主运营、社会监督管理的治理模式,确保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创新种养业废弃物转化产品的利用机制,积极推进标准化分类、规范化转运、专业化处理,分门别类研究不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化开发政策,促进源头治理、环境保护与效益提升的有机结合。

3.坚持循环利用。选用生态适用、运行高效、经济可行的种养业废弃物处理措施,提升工程处理能力与技术水平。建设秸秆青(黄)贮、炭化还田改土、秸秆加工商品化基质工程,实现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建设沼渣沼液还田工程、有机肥深加工工程,实现畜禽粪便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

4.坚持种养协调。根据土地承载能力,进行种养平衡分析,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标准化饲草基地工程建设,弥补养殖饲料不足,并就近就地消纳养殖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搞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在种养密度较高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从种植、养殖、加工三个环节建设现代化种养加一体化基地。

(三)建设目标

力争到2019年底,全县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到2020年底,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基本解决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培育形成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兴产业。探索不同地域、不同体量、不同品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四)建设工程总体框架

针对种养结构失衡、废弃物循环利用不畅等问题,在种养平衡分析基础上,通过“优结构、促利用”的工程化手段,整县推进种养加一体化,以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种养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为基础,鼓励参与市场大循环,实现工程效益的提升。

优结构: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基地,以奶牛养殖业为核心,分别从种植、养殖、加工三个环节进行配套提升。科学调整养殖规模,通过推进配套养殖场“三改两分”工程和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建设,优化养殖环境、促进废弃物集中高效处理。推进适度规模、符合生态条件的标准化饲草基地工程建设,弥补养殖饲料不足,并就近消纳养殖废弃物。

促利用:针对秸秆、畜禽粪污等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能力不足,有针对性建设适用工程,确保生态适用、运行高效、经济可行。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通过采取适宜区域秸秆种类的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技术途径,建设秸秆青(黄)贮、秸秆炭化还田改土、秸秆加工商品化基质等工程,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有效解决现有秸秆利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面,通过采取肥料化、能源化等技术途径,建设沼渣沼液还田利用工程、有机肥深加工工程等,实现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四、建设项目及布局

(一)建设项目

1.标准化饲草基地项目。饲草料是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粮改饲项目带动实施饲草基地项目,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粮食型饲料的依靠,丰富“菜篮子”市场,改善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2.标准化养殖场三改两分项目。通过实施养殖场“三改两分”(改水冲清粪或人工干清粪为漏缝地板下刮粪板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项目,建造高标准规模养殖场,营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保障食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养殖废弃物处理成本。本项目扶持开展生猪、奶牛等规模化养殖示范建设,重点支持养殖场的三改两分、粪便经过高温堆肥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养殖废水经过氧化塘等处理后作为肥水浇灌农田等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

3.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通过实施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改造污水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升级病害猪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屠宰场污水粪污和屠宰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治污水粪污污染环境、屠宰废弃物熬炼新型地沟油、病害肉流入市场等现象发生,切实保障上市肉品质量安全,减少屠宰环节环境污染问题。本项目扶持屠宰企业进行屠宰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设备改造建设,包括污水粪污收集处理系统、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设备等。

4.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项目。

(1)沼渣沼液还田项目。通过实施沼渣沼液还田项目,实现种养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解决养殖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养殖场和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农户居住区较近、秸秆资源或畜禽粪便丰富的地区,以自然村、镇为单元,发展以畜禽粪便、秸秆为原料的沼气生产,用作农户生活用能,沼渣沼液还田利用。在远离居住区、有足够农田消纳沼液且沼气发电自用或上网的地区,依托大型养殖场,发展以畜禽粪便、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养殖场自用或并入电网,固体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渣沼液还田利用。

(2)有机肥深加工项目。通过实施有机肥深加工项目,将大量集中或分散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既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可以培肥地力,改善作物品质。建设区域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站,收集、贮存和堆肥处理10公里范围内中小规模养殖场或散养密集区内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堆肥后就地还田利用或作为有机肥产品参与市场大循环。区域粪便收集处理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户)粪便暂存池、堆肥车间、有机肥仓库等土建工程以及堆肥搅拌机、粉碎机等设备。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根据种植业、养殖业的现状和特点,优先满足大牲畜饲料需要,合理引导炭化还田改土等肥料化利用方式,并推进秸秆的基料化、燃料化利用以及其它综合利用途径。

(1)秸秆饲料。扶持开展秸秆养畜联户示范、规模场示范和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重点支持建设秸秆青黄贮窖或工业化生产线,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加工设备,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增强秸秆处理饲用能力,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2)秸秆炭化还田改土。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技术,以连续式热解炭化装置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热裂解,产出生物炭和混合气,生物炭还田改土利用,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热解混合气分离为生物质燃气、焦油和木醋酸后利用。重点支持原料棚、炭化车间、炭成型车间等土建工程建设以及连续式炭化炉、进料系统、炭成型生产线等设备的购置。

(3)秸秆基质。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原料,也可作为水稻、蔬菜育秧和花卉苗木育苗的基质。以秸秆为主要原料,辅以畜禽粪便、养殖废水进行高温好氧发酵,加工生产商品化墓质产品。重点支持秸秆粉碎车间、堆肥车间、包装车间等土建工程建设以及装载机、翻搅机、皮带输送机等设备购置。

(4)秸秆燃料。因地制宜推广“炊事采暖炉+秸秆成型燃料”等燃料模式,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压缩成块状或颗粒状燃料,并配备专用生物质节能炉具,供农户炊事采暖。重点支持秸秆预处理设备、成型设备、配套设备,以及原料场生产车间、成型燃料储存库等。

(二)建设布局

(1)区域特点。我县种养业发达,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且集中。水浇地比重高,区域内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大,需要在确保土壤质量健康、地下水体安全、大气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多种种养资源生态大循环。

(2)建设模式。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生猪三改两分设施和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养殖加工环节提升改造;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建设若干沼渣沼液还田、有机肥深加工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其中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同时推动沼渣沼液还田、有机肥深加工项目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实施青黄贮和炭化还田改土、燃料化利用项目建设。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影响分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属于环境公益性项目,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种养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该项目建设,可实现项目建设区域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安全还田利用,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是国家鼓励技术,工程建设内容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该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以为区域化肥“零增长”、有效控制区域内畜禽养殖导致的水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风险,提升农田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实现项目建设区域内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地环境安全。

(二)应对措施。在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程环境监理等保障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在工程项目建成后,可能会发生种养业废弃物转运遗撒、恶臭气体散发、水污染物违规排放等环境问题,可采取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加强废弃物转运管理等措施,保障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废弃物安全利用。

六、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通过规模化种养加一体示范、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等项目建设,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实现了“种养结合、废物循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可控、区域种养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农户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且,项目的建成对实现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积极的意义。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形势、同时,项目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服务业。

(二)生态效益。通过规划的实施,我县种养业布局更加合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种养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增强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利用能力,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实现化肥“零增长”。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扣我县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等协调,把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强大合力。统筹县域内种养结构优化和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工作,整合各类相关建设资金,发挥资金聚集效应,规范组织工程实施。

(二)保障投入力度。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广泛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对于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利用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对于有机肥深加工等能够落实产品出售机制的建设项目,在完善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配套措施基础上,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建设与运营,优先考虑采用“先建后补”方式。

(三)完善建管机制。一是以乡镇为单元,科学选配技术模式和建设重点,并向社会公开公示。严禁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的禁养区域实施项目。二是实行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成熟一批组织实施一批。三是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管理制度,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网络监控平台,保障工程设施持续运行和长久发挥作用。四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程监管模式。

(四)完善配套政策。为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发挥长效作用,优先落实项目建设有关土池、水电等条件。秸秆运输享受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对沼气、秸秆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支持政策,实现与市场上其它相互替代产品的平等竞争。加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力度,重点对农户购买和施用有机肥给予补贴。

(五)推进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加大生物燃料科技研发力度,探索生物液体燃料商业化有效途径;实施生物基材料集群式科技示范工程,提升生物基材料产品在高分子材料市场中的替代料;突破新型饲料、生物肥料和生物基料转化核心技术,探索多种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和商业化有效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的各环节相互融合,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和物联网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简便实用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六)营造良好氛围。强化政策宣讲、技术业务培训等工作,提高基层和广大农村对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改变生活现状的内生动力。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各地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参与相关设施建设,积极营造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监督考核。建立项目实施单位申报评审与跟踪评估机制。组织专家按照“一场一策、填平补齐”原则对申报方案进行评审,加强审核把关,确保示范建设科学可行。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期评估以及终期评估,实时跟踪项目进展,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