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完成了费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工作,2008年10月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根据变更调查数据至2013年度末,费县土地面积165989.76公顷,其中耕地71986.11公顷,占总面积的43.37%;园地15964.52公顷,占总面积的9.62%;林地28574.44公顷,占总面积的17.21%;草地5243.78公顷,占总面积的3.1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658.11公顷,占总面积的10.04%;交通运输用地4917.38公顷,占总面积的2.9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382.27公顷,占总面积的5.05%;其他土地14263.15公顷;占总面积的8.59%。
1、土壤分类
费县土壤分为棕壤土、褐土、潮土、砂姜黑土4大类,12个亚类,17个土属,73个土种。棕壤土面积为69454.4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44.29%,主要分布在祊河、浚河以北及朱田、梁邱一带的低山、丘陵区。棕壤土具有明显的淋皮淀积作用,呈微酸性到中性,土薄,砾石多,保肥保水性能差,多为低产土壤,宜种地瓜、花生等作物。褐土70082.8公顷,占费县可利用面积的44.7%。主要分布在祊河以南山丘地带,县城北部地区也有零星分布。褐土发育在石灰岩为主体的母岩、母质上,土层较厚,适宜种植棉花、黄烟、杂粮和林果。潮土面积为13925公顷,占费县可利用面积的8.88%,主要分布在祊河、浚河、温凉河和涑河的两岸及方城、薛庄、上冶、新桥、探沂、梁邱等乡镇的平洼地上。潮土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沉积层次清晰,易耕作,适宜小麦、水稻等作物生长。砂姜黑土类面积3338.93公顷,占费县可利用面积的2.13%,主要分布于新桥、汪沟、胡阳、上冶、方城等乡镇。砂姜黑土所处地势低洼,母质多为黄土性河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生产潜力较大,适宜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生长。
2、土层分类
费县土层多为岭沙土和石渣子土,土层薄,颗粒粗,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地块分散,坡度较大;西南部土壤以棕壤为主,沙土、石渣子土面积大,土层较薄,肥力较低;中南部土壤为黄土、黄粘土、白塘土,土层较厚,除丘陵中上部不足30厘米外,一般都在50厘米以上,有的超过100厘米;中部和西南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为河潮土、冲积湿潮土和少量黑土。
3、土地评级
根据省规定的土地评级标准,费县土地共分五个等级:一级地占可利用面积的3.22%,二级地占可利用面积的11.94%,三级地占可利用面积的19.04%,四级地占可利用面积的2.39%,五级地占可利用面积的63.4%。根据土壤普查结果,费县耕层平均含有机质0.78%,全氮0.051%,全磷0.083%,碱解氮34PPM,速效磷2.8PPM,速效钾47PPM。按全国土壤养分六级分级标准,速效磷含量属第六级标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均属第五级,本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氮素不足,磷严重缺乏,普遍缺钾,各种养分的比例失调,影响农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