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流转资讯

农业劳动力结构问题:“老龄化+女性化+知识水平低”

2016年06月07日 15:14来源:点击量:0

我国人多地少,小农经济劳动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者收入远远低于工商业劳动者收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者纷纷外出打工和经商,从农村流入城市,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

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来看,弃农外出务工的人员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外出打工和经商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以至年轻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如此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化”和“知识水平偏低”等问题。

性别比例失调,农业劳动力“女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而农村转移出来的主要是男性劳动力和未婚的女青年。大部分已婚妇女挑起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梁”,承担起翻地、播种、施肥、浇水、打农药、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分工模式。

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而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劳动力比重下降为46.8%,女性劳动力比重为53.2%,女性已经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这一趋势在近十年来只增不减。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近2.74亿,其中男性占比68.8%。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已经成为一大“主流”。

“老龄化”趋势严重,“未富先老”成问题

随着20世纪末期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中、老龄劳动力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使得我国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日益明显。201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中45岁及以上人口为47.1%,并且占比平均每年提高1.2%。目前,我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然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老龄化速度,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未富先老”。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的是多方面的,比如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家庭的内部分工,城乡发展,还有社会因素等。“城里人”和“乡里人”两个词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农民”是一种社会最底层的职业。因此农村的中青年人更希望其能够脱离农村去城市发展,而农村老人则不愿意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长此以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不断加剧。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部分老人无法继续劳作,导致土地撂荒,而坚持下来的也因为身体受限而造成了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效益不佳的结果。

知识水平偏低,缺乏新型农民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而在新型农民的培育过程中也发现,在农业劳动力中,农业科技人才缺乏,而且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

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观念落后,部分青年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从业农民对于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三是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且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不健全。

此外,在对涉农专业大学生毕业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大多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辛苦、收入待遇较差、缺乏社会保障、没前景、不体面等因素都在他们“不愿意”的原因之列。

“四步走”解决农业劳动力问题

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和科学种田对农业的要求越来高,“老龄化”、“女性化”和“知识水平偏低”的农业劳动力现状很难适应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改善这些问题呢?

首先转变观念、提升意识,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结构不平衡问题的重视。其次,完善土地流转配套制度和政策,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实施适当土地规模经营来解决留守农民老龄化、女性化和知识水平偏低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撂荒问题。再者,加强对务农人员的教育培训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最后,改善农业生产现状,吸引各方面人才从事农业经营活动,让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当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到“农业的现代化”的转变。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