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农业政策

贵州省农委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6年07月15日 15:44来源:点击量:0

省农委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黔农发〔2016〕8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2016年7月11日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黔党发〔2016〕6号),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发展重点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等突出问题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推动农业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提高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核心、以规模为重点,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重点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必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选择一批重点产业裂变、突破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重点产业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随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提高,围绕消费调整农业结构是大势所趋。我省气候、生态、耕地、水源等农业发展组合优势明显,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依托我省比较优势推动重点产业裂变、突破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有效供给,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发展重点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直是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不大的情况下,重点产业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我省农村自然资源丰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是重点培育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水平还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瓶颈。加快重点产业裂变、突破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构建重点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为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将市场导航和政府护航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导向特色产业,瞄准省内外市场需求推动重点产业裂变、突破发展。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动力,着力加强产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推广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统筹推进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将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引入重点产业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妥善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品、面源污染、质量安全工作。推进科学种养,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推动。聚焦重点产业,精准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裂变、突破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定向施策,率先打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局仗。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稳步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以裂变发展引领重点产业突破发展。

(三)主要目标

围绕“一年示范,二年提升,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到2018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重点产业裂变发展取得新成效,打造58个优势突出、生态安全、产出高效的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域重点产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省重点产业总产值增速3倍以上,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实现新突破。示范区域重点产业裂变发展引领全省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取得新进展,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打造一批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得到新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重点产业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40%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重点产业裂变发展,示范引领农业突破发展。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市场体系建设、品牌培育等因素,优先选择基地建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火龙果、辣椒、食用菌、茶等产业,在我国南方占有重要地位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且产值“四分天下有其一”的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稻鱼共生、冷水鱼等产业实施裂变发展,使其能够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农业调结构的排头兵,上规模的示范区,创品牌的新样板,新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推动农业调结构走前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动农业上规模树典范,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的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推动农业创品牌树标杆,加强果蔬、畜禽、渔业等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产品品牌,整合并做大做强一批同类产品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推动重点产业新经济发展作表率,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培育发展新动能、新经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结裂变发展经验,借鉴裂变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调结构增效益,上规模增效率,创品牌增竞争力,发展新经济增动力,推动全省重点产业突破发展。

(二)强化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发挥地域比较优势,推进农产品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消费市场相对接,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标准化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实现总量突破、质量提升。

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食用菌基地,大方等8个县(区)食用菌棒数和产量分别以100%的年均增速裂变到8.7亿棒和52.3万吨,带动农户4.5万户。

建成全国最大辣椒基地和全国最重要的辣椒产销中心,绥阳等8个县(区)辣椒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以100%的年均增速裂变到80万亩,带动农户40万户。

建成全国最大火龙果基地,罗甸等5个县新建火龙果基地以100%的年均增速裂变到4万亩,示范基地达到8.4万亩,带动农户6.2万户。

建成南方最大马铃薯种薯基地,威宁县马铃薯种薯年生产能力以82%的年均增速裂变到1.5亿粒以上,建成原种扩繁基地3万亩、一级种扩繁基地15万亩,生产种薯30万吨以上。

建成全国知名的“鲟山问水”、“鱼米之乡”示范区,湄潭县、凤冈县种养结合稻田生态养鱼面积裂变到20万亩,江口县冷水鱼养殖面积裂变到225亩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推进茶、肉牛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凤冈田坝等5个茶产业示范区核心茶园面积裂变到62万亩,辐射带动茶园100万亩;思南等26个县(市、区)重点畜禽存、出栏实现翻番。

裂变发展推动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全省果蔬种植面积达到2700万亩,辣椒等5个产业创建1000亩以上标准园100个,建成全国名特优蔬菜基地、南方最重要的夏秋喜凉蔬菜基地、全国重要的山地特色精品水果基地。新增40个以上国家级畜禽养殖示范场,新建400个以上省、市(州)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积极推广新品种,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林牧渔结合的循环农业,积极打造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带,形成“一纵三横”蔬菜、南部河谷区火龙果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

(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经济。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加工企业,鼓励和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租赁、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推动农产品从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商品果蔬采后处理及加工率达到60%,畜牧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发展农村新业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推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新经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四)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围绕农产品生产、收购、批发零售、冷链储运等环节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依托重点产业发展新建一批特色专业市场,推动贵州双龙现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关岭县花江大牲畜交易市场等改造升级,积极打造新蒲新区辣椒产业园、虾子辣椒批发市场等具有辐射全国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到2018年,全省建成区域性大型果蔬市场5个,果蔬产地交易市场150个,区域性大型活畜交易市场40个,升级改造畜禽定点屠宰场20个。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包装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仓储贮存、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产品流通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鼓励以“订单农业”形式发展直销,组织开展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积极推动农产品产地和销地直供对接。以连锁、直营、集团配送和电子商务为重点,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提高重点产业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继续办好贵州国际辣椒节等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促进产销有效衔接。

(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人才工程,着力构建核心专家、省管专家、骨干专家、基础人才协同发力的科技人才体系。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充分发挥成果转化、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带动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整合各级各部门、企业专业人才资源,组建重点产业发展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合力解决产业发展和产加销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紧紧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安全、加工、产后贮藏保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加强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加快贵州“农业云”建设步伐,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科技创新领域,稳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广新技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供种能力,蔬菜、水果商品基地生态化栽培技术和良种覆盖率达到70%,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140万头以上,牛、羊能繁母畜存栏占比达到50%以上。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支持县级(含县)以下技术干部带职带薪创办、领办畜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业装备支持,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六)强化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整体提升重点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编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适应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规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公共品牌建设,新增认证登记70个以上,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个以上,培育6个以上全国知名公共品牌。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发展有机肥料,精准用药、精准施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8%,兽药饲料监测省级每年完成监督抽样1000批次,市(州)级每年完成产品抽样检测1000批次。

(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田灌溉保障水平,果蔬基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之间及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联络线的建设,形成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大幅提高公路通畅率。加大机耕道、便民道建设力度。推进农村输变电设施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种植和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农业生产用电稳定、安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黔货出山”。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研究细化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注重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建立投入增长机制。省、市、县财政持续加大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投入。按照省负总责、市抓统筹协调、县负责具体实施的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涉农资金、项目安排向重点产业倾斜。加快建立贵州省畜牧产业发展基金,研究成立贵州省农业投资集团公司,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基金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

(三)建立改革创新机制。复制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经验,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引导各地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参与重点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探索创建产销联合体,培育发展产业联盟和企业集团,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实施产业链融资。

(四)建立精准扶持龙头企业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对龙头企业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安排土地整理、土地治理、农田水利等相关项目。建立扶持龙头企业基金投入机制,省畜牧产业发展基金先期对畜牧业龙头企业进行优先扶持,逐步扩大农业产业化投资发展基金规模和覆盖领域,对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排头兵和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五)建立农业保险发展长效机制。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把我省优势农产品全部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支持产业裂变的区域或企业,开展政策性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保险、保证保单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险种保险,发挥保险“护航”和“兜底”作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按照期初有部署、期中有检查、期终有考核的要求,省农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项目资金安排依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重点产业裂变、突破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特区),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对因工作不力、重视不够、弄虚作假、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县(市、区、特区),在产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调减。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