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舒城县农业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2016年08月03日 11:07来源:舒城县农业委员会点击量:0

舒城县农业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十二五”时期,我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多种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2015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拟定本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县将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挖掘增长潜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四化同步”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舒城县农业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县相继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粮食“双百亿”工程、袁隆平超级稻高产攻关、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茶叶振兴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县粮食面积由 2010年92.9万亩增加到2015年96.5万亩,增幅3.88%,粮食产量由40.99万吨, 增加到43.1万吨,增幅5.15%。其中超高产田亩产达962.6公斤,创造了我国低海拔地区水稻单产新纪录。我县选育的茶树新品种“山坡绿”通过国家级良种鉴定,“特香早”通过省级茶树良种鉴定,舒城小兰花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茶叶生产进入全省十强县,全国百强县,舒城小兰花名优茶产值及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茶叶生产面积发展到7.5万多亩,产量2300吨,其中春季名优茶800吨,产值2.5亿元。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供肥蔬菜基地不断扩大,全县蔬菜生产面积22.5万亩,总产40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加3万亩和5万吨。自2007年以来累计新增供肥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4万亩,成为了合肥市民的“菜篮子”。养殖业蓬勃发展,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8万头,家禽饲养量2655万只,分别较2010年增长2.7%和15.2%。实现肉类总产5.1万吨,较2010年增长10.1%。禽蛋总产2.1万吨,较2010年增长16%。水产品产量3.7万吨,较2010年增长12%。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我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9家,较2010年增加135家。其中省级22家,市级67家,县级90家,带动农户13.5万户,户均增收2900多元。已形成浩缘朋羽绒、华银茶油、夏星食品、太阳体育、舒丰蔬菜、帅旺米业、万佛湖渔业、景山食品、华竹竹编、兰花茶业等为龙头的十大系列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全县拥有夏星食品、野岭茶油、万佛湖鱼、舒城小兰花茶安徽省著名商标农产品18件,六安市知名商标农产品22件。获“三品”认证农产品83个,其中6家企业14个产品获国家级有机认证,14家企业59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家企业10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认证。舒城小兰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千人桥、柏林等11个乡镇30万亩水稻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我县是全省绿色食品工作十强县。 

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7323人。建立了多支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实施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共投入500多万元,进行硬件建设,改善了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条件,调高了他们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实施了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程,全县共遴选200多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联系指导10名科技示范户,每名科技示范户带动10名辐射户。以点带面,推动了我县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服务成效显著提高。 

4、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着力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截止目前,全县耕地流转 3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7%。在流转土地面积中,500 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为14.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1.8%,其中:种养大户流转面积约6.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0.1%;合作社流转面积约7.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1.7%。紧紧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止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达到 424家,家庭农场153家。其中种植业类型312家,养殖业类型89家,农机、农资服务类型40家,种养结合等其它类型136家,总计注册资本13.6亿元,带动农户8.8万户。 

5、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我县2014年在山七镇开始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5年全面展开,目前全县各乡镇外业测绘工作已基本结束,约占总体工作任务的30%,山七镇已完成《归户表》签字确认和公示工作。全县清理土地承包档案238916卷,调查承包方236490户,实测承包地块数118200块,实测承包地面积785450亩。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有助于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进行流转。 

6、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14年末53亿元,年均增长12%;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到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8410元,年均增长15%。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我县洪涝、干旱、台风、冰雹、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影响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差,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仍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2、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严峻。我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数量增加不少,但是质量上参差不齐,没有国家级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普遍不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2014年以来,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不少企业效益下滑,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严峻。 

3、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随着农副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力进一步增大。目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各项检验检测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农业执法监管机构比较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 

4、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难度较大。农村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在家种田,科学素质普遍较低。虽然我县一直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但是他们接受能力差,培训难度大,农技推广示范效果也受到严重制约,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推广难度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队伍不健全,人员严重老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三)存在的机遇与优势 

1、政策优势。“十二五”期间,中央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2015年11月,中央再次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聚焦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综合改革,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也将带来一系列的政策和财政投入,这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十三五”是我县深入推进“四个舒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舒城的重要时期,是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2、资源优势。我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畈区兼有,耕地面积64.5万亩,山场面积153万亩,养殖水面27万亩。全年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样的地形,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我县农业资源丰富、品种较多,盛产稻米、茶叶、蔬菜、板栗、中药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拥有“舒城小兰花”、“万佛湖”鱼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我县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基地县、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水产大县。 

3、区位优势。我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江淮之间,毗邻合肥,206、105国道穿县而过,距离合肥仅40分钟车程。自“十二五”初,我县便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农业率先融入,供肥蔬菜基地不断扩大,大量农产品销往合肥,我县已成为合肥市民的“菜篮子”。服务合肥将成为我县发展农业生产重要方向,同时也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全面建设“四个舒城”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提高农业发展质效为中心,深化农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舒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原则。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为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坚持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原则。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推动农业由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单纯追求产量向质量、产量并进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粗放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转变,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三是坚持市场化原则。运用市场杠杆, 指导我县农业生产资源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方面转化,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档次。四是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原则。积极推进我县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紧密结合,形成“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营销主体”完整产业链。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0元。稳定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力争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总产达到45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达到28万亩,年产55万吨,日均供应合肥600吨。茶园面积发展到9万亩,年产量3000吨,产值达到6亿元。肉类总产量达到5.7万吨,禽蛋产量达到2.7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5万吨。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28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到1800家,规模化种养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新增有机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认证2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全县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达1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5万亩,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农产品。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成以下五大任务。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提高土壤地力,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实施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工程,通过良种、良法的配套应用,挖掘现有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丰富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三是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强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按照省农委提出的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新技术,推进低耗高效和循环农业的发展。降低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低碳循环养殖技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种养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融入合肥经济圈契机,结合我县茶谷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业档次。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充分发挥我县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继续抓好农业部绿色水稻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以此带动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品质,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加强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相互独立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培育和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帮助企业开展银企对接,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和影响力,提高我县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二是继续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继续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产业化转变。三是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省农委农业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构建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一是依托县农科所、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及畜牧水产站等技术部门,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提升我县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率,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二是推进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物联网示范县建设,探索运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建立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扩大智慧农业发展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淘宝,引导农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改变我县传统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实施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程,健全我县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健全农业监管执法体系。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完备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各乡镇监管站,充实监管人才队伍,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和经费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构建灵活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做到县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执法力量。充实完善县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拓展综合执法的范围和领域,通过进一步整合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问题,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的“四统一”规范执法,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三是强化监测检验。强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普遍开展农产品产地检验和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扩大农药、兽药、鱼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加强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更多的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动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