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是明确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战略任务,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面临形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有利于转变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
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转型发展、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对对石家庄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重大机遇,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更稳更好发展。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城镇化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
(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3%,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5%。县级市和县常住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16个县(市)中有5个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40%。城镇规模结构不断优化,新乐、晋州、赵县、井陉、平山、无极、元氏和行唐等城镇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一批特色小城镇初具规模。
(二)城乡面貌大幅改观
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由469平方公里扩展到2206平方公里。“一河两岸三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城镇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5年主城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7.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7.7标台,人均拥有供水管道长度0.53米、排水管道长度0.78米。县城综合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鹿泉、晋州、井陉、高邑、元氏荣获省人居环境进步奖,省级以上园林县城达到8个。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完成1213个省级重点村建设任务。
(三)产城融合有序推进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到2015年的9.1:45.1:45.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7.1%,比2010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镇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始终在三分之一以上。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8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开发区)功能逐步完善,人口集聚、就业带动、税收增加等作用发挥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
(四)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76元和11609元,年均增长10.1%和13%。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560.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2.1%,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中小学校1.9所,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71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5.6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达100%。五年累计解决28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26.3万扶贫对象稳定脱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强力实施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攻坚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大气质量明显好转,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43天提高到180天。削减燃煤998万吨,压减炼铁产能158万吨、炼钢产能160万吨。压减水泥产能1850万吨,提前3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淘汰黄标车20.25万辆。启动石钢、华旭药业等21家企业搬迁工作,10家重点企业完成搬迁。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大力实施环省会绿化、绿色通道、太行山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和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分别达到37.2%和1070万立方米。
(六)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深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由2010年的2.78:1缩小为2015年的2.42:1。
二、存在问题
我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总体看,城镇化质量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还不高,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作为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区域龙头和现代省会城市的辐射影响力还不够,城市综合功能亟需完善。城镇体系整体规模层级较低,县(市)与主城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落差,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弱、园区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突出,缺乏人口达到或超过20万以上、能够起辐射带动作用的市域节点城市。城乡结构呈现“大村小镇”的特点,镇区(不含城关镇)平均规模不足5000人,而村庄人口大多在3000人左右,小城镇发展对农村牵引力不足。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1656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0.765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能耗水平高52.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是全国35个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由于持续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形成了巨大漏斗;生态环境压力巨大,2015年全国10个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中,石家庄排在倒数第八位,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制约石家庄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逢雨必涝”、“马路拉链”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日益凸显;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综合管理能力滞后,严重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县(市)城区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普遍存在道路、地下管网、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建设不配套,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城市面貌缺乏特色,建设性破坏城乡自然环境和古街区、古村落等文化传承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
(四)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中高端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不突出,同质化竞争现象明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等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仍有21.5万人口在贫困线以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统筹任务比较艰巨。
三、面临形势
展望未来,我市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正步入城市型社会发展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面临的机遇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京津冀城市群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城市群功能重构和资源优化配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规划》将我市定位为功能齐备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有利于我市不断做大做强冀中南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镇布局、提升省会城市功能,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开辟新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我市作为京保石发展轴上的核心城市和南部功能拓展区的发展龙头,有利于我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科研创新、城乡一体等方面逐步缩小与京津的差距;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有利于我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2016年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省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支持省会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为石家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面临的挑战看,京津“虹吸效应”依然明显,优质资源向京津集聚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和提升城市层级结构任务艰巨;我市即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城镇化动力已经变迁;总就业人口出现“拐点”,城镇化非劳动力人口负担沉重;资产价格高企与居民平均收入脱节,大学生、农民工市民化发展被延缓;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水资源保障、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城镇化面临新老非户籍人口市民化双重任务,财政资金压力更加明显;土地财政支持城建难以为继,城乡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到了借势出击、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常态、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必须以“五个统筹”为实践路径,牢牢把握机遇,勇于迎难而上,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重点,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中东西(中部崛起、东部突破、西部绿色发展)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创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新格局,加快建设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更好地发挥引领和服务全省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功能齐备的省会城市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稳步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统筹推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坚持协同发展。围绕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加快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流动,与京津及周边城市实现协同共赢。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会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推动城镇化建设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省会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省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持绿色引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全过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限定开发强度,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强化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
坚持突出特色。充分挖掘石家庄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脉,珍惜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宅等历史文化印记,突出地域特色,建设特色鲜明、品味精致的魅力新城镇。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省会综合功能和地位显著提升,建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努力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聚集产业、人口和先进要素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核两轴三区”的市域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一河两岸三组团”的都市区引领作用凸显,平山、晋州、新乐、井陉-井陉矿区、赵县五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其他县级小城市、特色小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具备条件的农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经济稳定发展,2020年人均GDP达到6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2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40元;非农业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92%以上;城镇就业水平显著提高,新增总体就业人数76.75万;新型社会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城市文化更加鲜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率稳步提高,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4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完成省下达的挥发性有机物削减任务。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确保2018年退出全国空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后10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2%。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体系,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财税金融、就业创业、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进一步完善省会功能,优化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位和内在质量,增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建设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加快建设次级中心城市,大力增强县级城市集聚能力,有重点地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优化村庄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梯次有序、疏密有度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一、深入实施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根据各区域发展基础和条件,实施“中部引领、东部突破、西部优化”的分区发展战略,全面协调城镇化、工业化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统筹产业、城镇和人口布局。
(一)中部区域
包括市内七区、高新区和正定县,是全市发展的中心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推进区域。拉开城市框架,疏解老城区功能,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带动区和城乡现代化建设标志区,领跑全市发展。
(二)东部区域
包括晋州、无极、新乐、赵县、深泽、行唐、元氏、高邑8个县(市)。集中力量改造和建设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实现东部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依托,发展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大园区,提升全市的工业化水平,增强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西部区域
包括平山县、井陉县、井陉矿区、赞皇县和灵寿县,共5个县(区)。按照生态城市(镇)建设要求,加快县城及重点建制镇的改造和建设,增强城镇人口吸纳力和承载力,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加速富民强县进程。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重点发展绿色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形成西部山区人口和产业集聚中心。
二、建设一河两岸三组团省会都市区
按照“一河两岸三组团”空间发展思路,加快实施城市北跨滹沱河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主城区与正定及正定新区、藁城、鹿泉、栾城一体化建设,形成以主城区、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为核心,以藁城、鹿泉、栾城规划建设区为组团,以滹沱河、环城水系为生态廊道的组团式生态型空间布局结构。到2020年,都市区城镇人口总规模达到427万人,其中主城区300万,正定及正定新区60万,藁城、栾城和鹿泉建成区人口分别达到25万、18万和24万。
(一)实施北跨发展战略
将滹沱河北岸作为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提升省会功能的重点区域,打破既定的行政边界制约,统筹滹沱河北岸区域城市与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低碳、生态、智慧”的理念和国家级新区的标准,加强正定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总部布局,重点发展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教研发等新兴城市功能,打造滨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积极争取正定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大力推进正定古城“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恢复工程,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将正定古城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目的地。依托正定古城片区(京广铁路西侧97个村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延续村庄肌理,在整体风貌上体现沃野平畴村庄散落的田园特色,在产业培育上体现以农为本三产融合的现代庄园特色,使之成为石家庄北部田园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彰显的美丽乡村典范。充分发挥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优势,依托保税物流、航空物流,积极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推动正定新区与京津协同创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和先进制造业,建设石家庄产业新高地和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二)改造提升主城区
主城区重点抓提升、出品位。严格控制大规模旧城改造,逐步降低城市开发强度和密度。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完善城市功能,加大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力度,优先安排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强城市风貌建设,注意保留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特色品位。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公园绿地和城市环境治理,推进企业节能减排,禁止新建、扩建污染项目。推动主城区功能重构,实施一般性制造业和传统商贸市场退城外迁,加强服务业综合体建设,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在现代城市形象展示、省会城市名片打造、综合服务能力升级、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上实现大突破。
(三)完善组团城市功能
加快藁城、栾城、鹿泉三组团同城化发展步伐,按照中心城市标准在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与中心城区的同质化建设,统筹生产、居住、休闲等领域的职能分工,加快推进南二环东延西拓、天山大街南延北展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拉近与主城区时空距离,显著提高卫星城市功能,分担中心城市发展的压力,打造省会城市发展新亮点。
藁城区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藁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光电通信等产业,尽快形成东部新区组团。鹿泉区加快生态建设、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文化创意以及休闲旅游等产业,以获鹿镇、白鹿泉乡、石井乡为基础,建设都市休闲旅游度假区,形成西部生态休闲新城组团。栾城区加强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提升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设南部新区组团。
三、打造“一横一纵”城镇发展轴
发挥我市“东出西联、承北接南”的区位、交通、产业优势,依托轴线县城、节点城镇和产业聚集区,打造以京广集疏通道为纵轴、石太集疏通道为横轴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打造承接京津、对接中原的协同发展纵轴
加快形成以京广铁路、京广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镇和工业聚集区为支点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向北抓住石家庄融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良好机遇,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战略合作,承接京津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信息、技术、消费等方面转移;向南扩大与中原经济区的交流合作,依托冀中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切实提高在区域合作中的首位度,打造省际合作的桥头堡。
(二)打造借力沿海、引领腹地的联动辐射横轴
加快形成以石太铁路、石德铁路、石太客运专线、石济客运专线和石太高速、石黄高速、石津高速等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镇和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东西向城镇发展轴。向东通过加强与环渤海港口的战略合作,强化石家庄内陆港功能,健全集疏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向西引导腹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与临港产业的衔接,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让内陆城市借力沿海发展,成为晋、陕、蒙外联内引的纽带和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
四、培育壮大节点城市和重点镇
(一)加强省会周边中小城市群建设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创建园林县城为抓手,大力开展城乡规划提升、环境容貌整治、“三改一拆”、园林绿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城教融合、建筑能效升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层次和水平,实现县城扩容大提速、承载能力大提升、环境容貌大改观、绿化水平大升级、居住条件大改善、管理水平大提高。率先把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功能地位突出、产业集聚能力强的平山、晋州、新乐、井陉-矿区、赵县建设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增强市区对全市域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南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元氏、无极发展成为小城市。其它县城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逐步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
表2省会周边小城市的规模与职能
城镇2020年人口规模
(万人)功能定位主要区块
平山11市域次中心城市,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县城、西柏坡经济开发区南区。
晋州19市域次中心城市,市域东部轻纺业、制造业和商贸集聚中心。晋州市区、晋州经济开发区。
新乐20市域次中心城市,重要的临空产业和食品加工业基地。新乐市区、新乐经济开发区
井陉及井陉矿区23市域次中心城市,以发展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西部山区中心城市。井陉县城、井陉矿区、井陉经济开发区。
赵县22市域次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华北地区享有较高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重要旅游基地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城镇。县城,赵县工业园区(东区和西区)。
元氏15市域南部化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县城、南部工业区元氏区、煤炭物流园区。
无极20.7以生态皮革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城镇。县城、无极经济开发区。
高邑9市域南部建筑陶瓷和纺织业集聚中心。县城、高邑西部新城。
灵寿10市域西北部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城镇。县城。
深泽9.5以机械配件制造、纺织业为主的城镇。县城、深泽经济开发区。
行唐9.5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镇。县城、行唐经济开发区。
赞皇8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服务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城镇,市域南部建筑陶瓷和农产品集聚中心。县城、赞皇经济开发区、济河工业区。
(二)择优培育重点建制镇
树立一体化典范,努力推进示范镇建设。以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工园区、装备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等5个产业园区和岗上、冶河、铜冶、上庄等4个镇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进行道路、供气、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建设学校、医院、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统一与主城区一体化管理,提升吸纳人口、聚集产业的功能。加快强镇扩权试点工作,支持有产业园区的镇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支持有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乡改镇。
(三)大力发展特色小镇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疏解中心城市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会功能,重点建设西柏坡红色旅游、栾城通用航空、正定木都小镇、温塘温泉养生等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信息产业、民俗文化小镇。通过3-5年发展,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体制机制灵活、人才技术资本集聚、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产业社区。
五、优化城镇村庄布局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对村庄发展定级定位,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整村推进,对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实施分类指导、规划和建设。
对保留村,一村一策、就地改造。按照“修旧为主、建新为辅,保留乡村风情、改造提升品位”的要求,每年就地改造400个左右村庄,保留现有村庄肌理,延续现有文脉,不搞大拆大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突出民居特色。
对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每年力争启动建设10个以上中心村,逐步吸纳其他行政村参与联村并建,力争5年吸纳带动100个左右的村庄。坚持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工业园区同步建设发展,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对撤并村,整合资源、有序整治。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或影响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增强的村,实行生态移民。空心率超过50%、剩余户少于100户的村,实行搬迁整治。开发有市场价值的空心村,组建农宅合作社,建设乡村酒店。对即将自然消亡的村,原则上不再新建项目、批宅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