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土地政策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全文上

2016年12月05日 15:03来源: 规划司点击量:0

矿产资源是发展之基、生产之要,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为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供应,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落实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相关行业规划,应当与本《规划》做好衔接。

《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目标年,展望到2025年。

第一章规划基础

第一节主要成效

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也是矿业大国,已发现矿产17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162种,品种较为齐全,勘查开发体系完整,主要矿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实施以来,找矿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资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开发秩序全面好转,矿产资源管理改革逐步深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有效应对了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地质勘查经费8000多亿元,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708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进展。石油、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保持高位增长,北方砂岩型铀矿、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铜、铝、铅、锌、金、钨、钼等金属矿产发现一批世界级大矿床,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在开采强度持续加大情况下实现普遍增长。完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等三项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摸清了油气和25种重要固体矿产资源潜力,掌握了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完成22种重要矿产利用效率调查评价。

矿业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以来,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万亿元以上,原矿产量累计达700亿吨以上,煤炭、油气、金属、非金属采选及压延加工销售产值累计超过160万亿元。资源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资源补偿费累计收入9000亿元。因矿而兴的城市达到240座,现矿业从业人员1100余万。煤炭、十种有色金属、黄金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矿业经济规模不断增长。

矿业秩序加快好转。持续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开展全国稀土专项整治等重大行动,强化规划布局和资源开发整合,实现了矿业投资热潮下开发秩序明显好转。全国矿山数量较规划基期减少3.3万个,其中小矿减少2.8万个,大中型矿山比例由7.8%提高到11.6%,违法违规案件总体下降近一半,一批重大矿业纠纷得到协调解决,基本形成规模开发、集约利用、安全生产、秩序良好的资源开发新局面。

资源环境保护水平稳步提高。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与资源储量消耗挂钩,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40个国家级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发布160余项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773亿元,治理恢复面积32.5万公顷。推进661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矿业绿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矿业合作关系。矿产品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贸易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占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四分之一,2015年因价格因素下降为8000多亿美元,但进出口实物量仍然保持增长。健全境外矿业投资合作支撑服务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地勘单位、民营公司多元投资,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能源资源勘查开发。

矿产资源管理逐步规范。坚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健全矿业权市场交易体系,建成296个省级、市级矿业权交易机构。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新疆油气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油气资源领域改革不断深化,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全面推行。坚持阳光行政,完善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勘查开发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第二节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四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蕴藏巨大需求空间。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矿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管理改革十分紧迫。国际矿业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矿业国际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资源安全始终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资源禀赋不佳。多数大宗矿产储采比较低,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矿产人均可采资源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资源需求增速放缓,但需求总量仍将维持高位运行,预计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铁矿石7.5亿吨标矿,精炼铜1350万吨,原铝3500万吨。受国际矿业市场影响,国内勘查投入趋于下行,增大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风险。

矿业形势深刻变化倒逼矿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受世界经济低迷、需求放缓、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前期高强度投资所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全球矿产品供应总体过剩,价格急剧下跌。国内矿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矿业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世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非常规能源、稀土、铌、钽、锂、晶质石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需求逐步凸显,我国相关矿产资源虽有比较优势,但产业发展层次低,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矿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矿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要求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快转变。我国矿产开发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够,小型及以下矿山占比88.4%,但产能占比不足40%。部分矿山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长年积累的矿山环境问题突出,采矿累计占用损毁土地超过375万公顷。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动矿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亟待提升矿业国际合作能力与水平。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全球矿业市场更加复杂多变,资源竞争和垄断不断加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装备制造、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合作,为我国拓展矿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矿业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强,配套政策、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矿业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快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当前,矿业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国际竞争加剧,矿业发展的活力动力不足;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问题突出、民生诉求多元等相互交织,矿产资源管理领域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特别是资源配置政府干预仍然较多,矿业权市场规则不完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资源开发经济调节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理顺体制机制,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矿业发展活力动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以保障资源安全为目标,以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与环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开发保护格局,加快矿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矿业国际务实合作,实现资源开发惠民利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能源资源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立足国内,守住资源安全底线。突出影响全局的能源矿产、大宗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加快找矿突破,增加资源储量,扩大资源基础,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矿产储备体系,稳定国内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改革创新,增强矿业发展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国内矿业的科技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优化布局,促进矿业协调发展。着力推动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相协调,实行矿种差别化、区域差别化管理,统筹矿产勘查开发布局与时序,形成协调有序的资源开发保护新格局。

--加快转型,推进矿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发展绿色矿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互利共赢,深化国际矿业合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矿业国际合作,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矿业治理,推动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格局。

--惠民利民,共享矿业发展成果。按照国家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中央、地方、企业、矿区群众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服务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

第三节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活力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显著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塑造资源安全与矿业发展新格局。

--国内资源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找矿突破行动取得新成效,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保持稳定增长,力争新发现5-8个亿吨级油田和5-10个千亿方级气田,新发现和评价大中型矿产地300-400处。石油储采比保持在12以上,天然气储采比达到30。

--矿产资源供应保持安全稳定。建设103个能源资源基地,划定267个国家规划矿区,铁、铜、铝土矿、钾盐等战略性矿产国内安全供应能力得到巩固。划定28个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强化重要矿产保护与储备。

--资源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开发利用布局进一步优化,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超过12%。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15%。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不退化、环境质量不下降。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完成50万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

专栏1矿产资源勘查主要指标

注:以上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矿业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与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相配套,合作推动境内外石油、铁、铜、铝土矿、钾盐等大型矿产地勘查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健全矿业国际合作平台和服务保障机制,初步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球矿业合作体系。

--矿业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进一步扩大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范围,大幅下放矿业权审批权限,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业权人信用约束监管制度。矿业资本市场、矿业权交易市场等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矿产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2025年远景目标:

稳定开放的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建立,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资源保护更加有效,矿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全面建立,参与全球矿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专栏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主要指标

注:1.矿产资源产出率是指主要矿产资源实物量的单位投入所产出的经济量,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率。矿产资源产出率=地区生产总值(GDP不变价)/主要矿产资源消费量。主要矿产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镍、磷、石灰岩等11种。2.煤层气指标是指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量。

第三章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矿业发展新动力

着力深化勘查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矿业发展活力与动力。

第一节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

一、开放油气、铀勘探开发市场

依据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按照“放开市场、盘活区块、激发活力、加强监管”的思路,加快新疆改革试点及其经验总结推广,稳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放开上游勘探开发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勘探开发进程。完善勘查区块退出机制,促进区块流转,建立进退有序的勘查开采市场,激活勘查潜力。健全油气地质资料公开和共享机制,建立油气资源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示矿业权信息、勘探进程和勘探开发方案。探索建立一级登记、中央地方协同监管的油气资源管理新体制。加强国家油气督察员制度建设,推进督察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加大铀矿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按照勘查社会化、矿业权市场化、投资多元化、开采专业化的原则,加大铀矿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有序放开铀矿勘查开发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铀矿勘查领域,通过合资合作、入股、签订协议等方式,构建主体责任落实、多方投资合作的铀矿开发体系,加快铀矿勘查开发进程。推进油煤铀资源叠置区合作勘查、综合勘查,鼓励采取煤铀、油铀兼探和合作开发模式,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二、扩大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范围

坚持市场竞争取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业规律的矿业权出让方式。探索扩大矿业权竞争性出让范围,进一步推进探矿权采矿权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着力破解制度性障碍,充分调动市场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严格限制和规范非竞争性出让行为,从严控制协议出让,规范探矿权转采矿权和财政全额出资探矿权出让。将矿业权出让竞争性环节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全国统一的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全国联网的矿业权出让信息公开查询系统,进一步完善矿业权交易规则。

三、推进矿业权审批权限下放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要求,调整下放矿业权审批权限,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细化下放权限管理措施。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推进矿业权审批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公开化,统一规范全国矿业权审批登记行为。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扩大网上审批范围,加大矿业权出让转让公示公开力度。进一步升级完善矿业权统一配号系统,强化在线监管,制止违规行为。做好涉矿类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清理,降低行政审批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四、推进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

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理清有偿取得、占用和开采中所有者、投资者、使用者的产权关系,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调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标准,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完善最低勘查投入制度。实施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合理确定资源税税率水平。全面清理涉及矿产资源的收费基金,规范征收行为。加强矿产资源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开发利用成本。

五、改革矿产资源监管方式

强化诚信体系建设,改革监管方式。全面推行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矿业权人“黑名单”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政府抽查、失信退出相配套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管理,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对比互认的资源储量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动态巡查和全天候遥感监测,强化对无证勘查、无证开采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及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行为的专项督查。

六、强化矿产资源宏观管理

制定战略性矿产目录。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将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晶质石墨等24种矿产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作为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并在资源配置、财政投入、重大项目、矿业用地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差别化管理,提高资源安全供应能力和开发利用水平。

专栏3战略性矿产目录(24种)

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

金属矿产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

非金属矿产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

建立战略性矿产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预警指标、安全临界值及综合评价模型,系统开展国内外矿产品供需和资源形势分析,强化应对国际重大冲突资源安全预警能力。建立战略性矿产监测预警报告制度,支撑政府决策,引导行业发展,加强政策储备,建立风险处置预案,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专栏4矿产资源信息化和安全预警工程

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形势分析,建设战略性矿产安全供应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建设矿业权、资源储量、开发利用和规划等核心数据库,定期发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指标、安全供应研究成果和专题信息产品。

完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配合完成《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修订工作。加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控,严格规划分区管理、总量调控和开采准入制度。着力推进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实施矿种差别化、区域差别化管理,对紧缺矿产,实施鼓励性勘查开发政策;对传统优势矿产,合理调控开发利用总量;对产能过剩类矿产,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保障资源供应,强化高端应用。

七、健全现代矿业市场体系

按照产权明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加快发展矿业资本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市场体系。支持国有矿业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矿业市场主体。培育资源型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商品期权、商品指数期货等交易工具,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第二节创新机制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将地质勘查作为立足国内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持续稳定予以加强。调整勘查重点,优化工作布局,以能源、紧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为重点,在鄂尔多斯等16个含油气盆地勘查薄弱地区、东昆仑等26个重点成矿区带,部署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查清成矿条件、预测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划定297个重点勘查区,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加大找矿力度,发现一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加强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油气资源基础性调查和评价。开展全国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煤系矿产等资源潜力评价,摸清资源家底和开发利用条件。优先安排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大和市场需求量大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加快矿山密集区和老矿山外围的勘查进程。

完善找矿突破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支持公益性地质工作,实行财政出资项目信息公开制度,服务和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改革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弥补矿业资本市场不足。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拓展风险勘查和矿业发展融资渠道。

第三节大力推进能源资源基地建设

一、建设国家能源资源基地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开发利用条件、环境承载力和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建设103个能源资源基地,作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供应的战略核心区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和重点建设,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安排及相关产业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大力推进资源规模开发和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大型煤炭基地生产能力达到全国的95%以上,石墨、稀土等资源基地超过80%,钨、锡、锑、磷、钾盐等资源基地达到50%左右。

图1全国重要能源资源基地示意图

二、强化重点矿区开发利用监管

以战略性矿产为重点,划定267个国家规划矿区,作为重点监管区域,打造新型现代化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实行统一规划,优化布局,提高门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资源的规模开发集约利用,支撑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等实行总量调控矿种的矿业权投放及开采指标优先向国家规划矿区配置。划定28个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作为储备和保护的重点区域。重点加强稀土等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产能严重过剩矿种、自然保护区内已探明的大中型以上规模矿产地的储备和保护。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提高储备矿产地的勘查程度,严格保护和监管,防止压覆或破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经严格论证和批准后,转为国家规划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规模开发。

图2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示意图

第四节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

一、打造地质矿产技术创新平台

推进地球深部观测与实验系统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加强矿产资源领域科研平台能力建设。加强矿产资源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建设新型矿业发展智库。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地质矿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重大科技攻关、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的联合推进机制,提高解决资源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创新资源勘查开发技术

研究推进万米深地科学钻探,加强深部地质找矿重大科技问题攻关。拓展万米空间资源探测前沿技术,发展深部找矿立体综合勘查体系,形成3000米以浅勘探、2000米以浅开采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勘查技术,油气勘探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0000米。实施主要油气盆地、胶东、长江中下游、南岭深部找矿示范工程,推动先进技术工艺装备产业化应用。突破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关键技术,加大海洋矿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深海地质调查、勘查理论和技术体系,推进海底富钴结壳、锰结核、稀土软泥等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大力发展对地观测技术,推进国土资源业务卫星、科研卫星和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强化自主、连续、稳定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保障能力,提高资源环境调查监测水平。按照绿色开发、节约集约、智能发展的思路,推动形成矿产资源精细高效勘查、智慧矿山技术装备、生态矿山与资源节约、矿山绿色开采与选冶、稀贵资源提取关键技术、煤炭提质与综合利用和典型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矿业技术体系。推动先进成熟技术转化为标准,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加强矿产资源领域标准研究。

三、大力推进“互联网+矿业”发展

建设矿业电商平台,创新矿业金融服务,促进资源、资本、技术、设备、服务等有机结合,形成上游与下游、传统与网络、线上与线下、场内与场外、商品与金融、国内与国外有效对接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和完整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新的矿业经济增长点。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智慧矿山,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变革,加快传统矿业转型升级。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