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

2017年11月06日 12:12来源: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点击量:0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我省罗霄山片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省级实施规划的通知》(国开办发〔2015〕4号)、《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湘政函〔2013〕3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湘政发〔2017〕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片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扶贫-摄图网

本实施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我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郴州市的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和株洲市的茶陵县、炎陵县。国土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6%。2015年底,片区常住人口234.9万人,有瑶族、畲族等27个少数民族。片区6个县全部是革命老区县,其中汝城县、桂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罗霄山片区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时期片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十二五”期末,片区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为2010年的2.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617.3元。财政总收入53.7亿元,为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37.7亿元,为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2%。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694.1元,年均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3.5亿元,年均增长2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4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1元。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9个,累计完成投资184.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吉衡铁路竣工通车,厦蓉、垄茶、醴茶、炎汝、衡武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十二五”期末,铁路运营里程达302.9公里,公路里程达1202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76公里,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909公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莽山水库开工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能源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84.9%,管道天然气工程顺利推进。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实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57个,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1.3亿元,茶叶、蔬菜、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脐橙、茶叶、油茶、蜜柚、黄桃等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汝城成为全国粮食产能核心县、全国蔬菜生产大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2.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生物医药、电子电器、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和有色金属采选等产业发展迅速,炎陵县九龙经开区、桂东县工业园区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庄园经济等快速发展,炎帝陵获批国家风景名胜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民生改善、公共服务以及能力建设项目339个,累计完成投资173.9亿元。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5.35张、执业医师3.76人。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9%。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精准扶贫全面推进,贫困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完成,“五个一批”全面启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片区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治理项目85个,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汝城、桂东、宜章、炎陵4县全部纳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示范试点范围。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程。重金属污染治理、石漠化治理、水源地保护、矿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新进展。

注:社会事业类含民生改善、公共服务以及能力建设三类项目。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挑战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罗霄山片区6县均为革命老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9%、全省平均水平的55%。尚有474个贫困村,未脱贫贫困人口22.7万人,且贫困人口多生活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脱贫难度更大。

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片区交通瓶颈制约依然明显,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为3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12.5%的行政村尚未完成农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只相当全省平均水平的82%。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片区产业发展困难,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农村经济以分散经营为主,经济效益低。财税来源不足,地方财政困难,可用财力短缺,大多处于保障正常运行的状态。经济活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片区地质结构复杂,旱涝灾害频发,是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贫瘠。同时,片区是湘江、赣江、珠江和东江湖等流域的上游及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

(三)“十三五”时期建设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努力把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红色文化旅游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农业与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以及“三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率先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目标。到2018年,争取片区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片区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据。

二、建设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先行,统筹推进片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撑和保障。

1、完善综合交通网。

铁路。有序推进兴永郴赣铁路郴州段前期工作。

公路。加快建设黄沙—莽山、炎陵—汝城、茶陵—常宁等高速公路,进一步打通片区对外通道。抓好国道、省道等重点交通干线建设,提升技术等级。统筹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和站场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县乡公路及县乡联网公路、交通主干道联络线、县际断头公路、景区景点路网、汽车站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城乡公路通达能力。按照景观公路和旅游公路的要求,提升建设条件较好的旅游风景道,对接罗霄山南岭国家生态风景道。

水运与航空。加强重要航道及库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沤江汝城航运工程以及洮水水库库区客运码头工程建设,提高航道通航能力。加快建设郴州桂东通用机场,抓好茶陵、炎陵通用机场项目规划论证工作。

2、完善水利设施网。

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莽山、平乐水库以及意心、团结等中小型水库建设,稳步推进水库征地拆迁和移民搬迁安置。抓好重点引提水和调水工程建设,提升抗旱应急能力。积极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青山垅等大型灌区及龙虎洞、大源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大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科学调整并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东江湖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区。鼓励有条件的湖库建设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

水利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洣水、耒水等主要支流重要河段、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堤岸加固、护坡整治、河道清淤与疏浚等工程。积极实施堤防、涵闸、撇洪渠、排洪机埠等工程,加强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城镇防洪减灾能力。开展山洪沟小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

3、完善能源保障网。

提升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科学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进“气化湖南工程”支线项目建设,抓好片区燃气管道建设,配套建设储气、加气设施,争取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推进电网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继续推进城镇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所有行政村电网改造工程。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有序推进光伏、风力以及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开发,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生物燃料,推广运用太阳能、省柴灶等节能产品,提高农村节能水平。

4、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通信网络,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各类景区的通信盲区。积极推进城区光纤到户改造及乡镇、中心村光纤建设,带动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宽带网络村村通,全面提升通信质量及时效功能。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政务、交通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管理、教育、旅游、食品药品监督、物流等重点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体系建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交通服务平台等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智能化服务水平。

5、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城建设,支持宜章、茶陵县城建设片区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商贸特色镇、旅游名镇和宜居小镇,支持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民族特色镇村,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抓好县城道路建设和主干道提质改造,优化路网结构,构筑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城市交通格局。抓好县城汽车总站建设,建设自行车道、沿江游步道等慢行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城镇市政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及自来水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理体系、城镇防洪排涝系统等项目建设,实现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县城园林绿地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配套抓好重点小城镇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医院、文体中心、主题文化广场、博物馆、城市广场和公园、休闲娱乐中心、商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便捷生活服务圈。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和中心镇建设,积极实施整村推进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贫困村建设。

贫困村脱贫攻坚整村推进。以县为单位,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分期分批集中投入,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等工程,解决群众入学、就医、养老等困难。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库移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开展净水设施改造、消毒设备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管网管护,切实提升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

提升农村能源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优先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保障所有贫困村用上安全优质电能。支持贫困地区开发风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有序推进光伏发电和光伏扶贫工程。实施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工程。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建设工程和村组公路硬化工程,推进乡村公路向居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实施“窄路加宽”和自然村通公路工程,对不符合标准的农村公路实施提质改造。完善城乡客运体系,推进客运站、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实施“村村通班车”工程,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客班车,解决居民出行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公路安保建设力度。

完善农村信息和物流网络。加快农村通信与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入村互联网宽带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有效覆盖。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利用村委会、供销超市等公共服务平台设置贫困村快递揽收配送网点,实现“村村通快递”。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结合起来,优先帮扶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村民理性建房、鼓励集中建房、妥善处理“空心房”,杜绝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需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规划管理,优化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三清”、“四改”,有效处置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美化人居环境。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及相关集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到“五有标准”,创建干净整洁、生态秀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畅通骨干灌排渠系为基础,大力推进以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小型灌区。推广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旱作农业配套建设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及节水灌溉工程。推进农村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展坡改梯,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农村机耕道和国有林区公路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

4、易地扶贫搬迁。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点)水、电、路、邮政、基础电信网络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安置区(点)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发展后续产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搬迁贫困人口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三)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抓好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设。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厕所及安全设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学点)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每个县重点扶持1所公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支持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支持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政策。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中职免学费政策、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高中阶段助学政策,对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杂费,补生活费)。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强化师资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计划,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倾斜,培养“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大力推进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健全区域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居民健康档案,大力推进疾病防控、卫生监督、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远程医疗咨询、远程医学教育与培训等领域的信息化。

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县、乡、村卫技人员培训项目,开展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合格化工程和村卫生室医生合格化建设工程,鼓励通过对口帮扶、合作办院等方式,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能力。

3、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星创天地”、农村农业信息化、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文体中心、科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继续推进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各级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传承及保护,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民俗村等建设。加快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发展群体性、观赏性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4、大力发展养老与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养老和医保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抓好各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投入力度。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力度。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儿童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库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公墓、殡仪馆建设,推动殡葬改革。

5、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服务。

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就业培训网络,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认真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定向培训就业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在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及时组织各类培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加大对贫困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工程,提高妇女参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统筹“雨露计划”、“同心温暖工程”、“阳光工程”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贫困村干部等培训活动,培养经营管理型和创业技术型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和创业人员。

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对有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口,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贫困人口,优先纳入“双百资助工程”。

(四)产业发展

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增强片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种养业。因地制宜实施优质稻、烤烟、茶叶、油菜、油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柑橘、脐橙、黄桃、红心柚等精品和特色水果基地。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家庭农场建设,发展人工种草养畜和草食牧业,重点推进生猪、黄牛、蛋鸡、白鹅、梅花鹿等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地域特色品牌培育,扶持“三湘红”茶叶、玲珑王茶叶、豪峰茶叶、茶陵黄牛、炎陵黄桃、炎陵白鹅等地域品牌做大做强。

特色林业。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粮油(油茶、板栗、核桃等)、毛竹、中药材等为主体的商品林基地和特色花卉苗木基地,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加大生物质能源、森林食品、林下经济、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产业的利用开发,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森林药材、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打造精深加工产品和园区,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