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方案》提出,到2020年,肉、面、油、乳、果蔬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1提高到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67%提高到70%;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覆盖率达到30%~40%。肉类总产量达到820万吨;到202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00万吨。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2%。新增优质生鲜乳100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100万吨,乳制品产值超300亿元。高油花生达到1000万亩,高油酸花生达到100万亩,绿色食品达标率70%,花生油用、花生食用加工率达到80%以上。《方案》提出,到2020年,该省要新增果蔬储藏、烘干能力80万吨,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20%~30%增加到45%~55%,产后损失率从25%~30%降低到10%左右。
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7〕1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我省是农产品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16%。肉制品、面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食品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31.4%。肉类总产量69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生猪屠宰量1816万头,居全国第四位;面粉加工能力和产量居全国之首;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速冻食品占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的60%。但是,我省食品加工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突出表现在:食品加工企业与优质原料基地联接不紧密,自建联建优质基地占比低;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2.5∶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4∶1的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67%,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产业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占85%;精深加工占比低,精深加工仅占全部加工产业的20%;食品业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低。
(二)面临形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需要,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为食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食品工业大省,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绿色食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高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抢占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对加快由食品业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跨越,对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重点围绕肉、面、油、乳、果蔬五大行业,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提高我省食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食品加工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优势产业基础为发展导向,实施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准确把握食品行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肉、面、乳、油、果蔬制品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指导,务求实效。
2.坚持以补短板破瓶颈为问题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着眼于食品行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完善行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条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提质增效。
3.坚持以城乡居民需求为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根据消费升级需求,调优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减少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构建以食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消费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4.坚持以发展绿色食品业为目标导向,实施激励机制,完善措施。瞄准绿色食品业发展定位,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强化工作措施,构建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合力推动食品行业向高端绿色智能融合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肉、面、油、乳、果蔬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突破,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1提高到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67%提高到70%;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覆盖率达到30-40%。
肉类总产量达到820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达到63%、17%、18%。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到202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00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达到60%、20%、18%,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70%以上。
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2%。
新增优质生鲜乳100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100万吨,乳制品产值超300亿元。
高油花生达到1000万亩,高油酸花生达到100万亩,绿色食品达标率70%,花生油用、花生食用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做强肉制品。
1.调整肉类结构。按照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思路,优化肉类结构,到202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20万吨,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63%、17%、18%。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推进绿色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区域化布局,到2020年,基本形成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和豫西南肉牛、豫东豫北肉羊、豫北肉鸡、豫南水禽为主的绿色产业布局。
猪肉:稳定存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重点发展60个生猪大县原料基地,以双汇、牧原、雏鹰、正大等十大生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生产线,扩大发酵火腿、美式和西式肉制产品、冷鲜肉等中高端猪肉产品比例。到2020年,双汇、牧原、雏鹰、正大等大型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出栏生猪3000万头,双汇、众品、牧原、雏鹰、正大、伊赛、恒都、科尔沁、华英、大用、永达等企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全省打造40个生猪产业集群,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减少到100家左右,其中年屠宰生猪100万头以上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牛肉:围绕“清、鲜、专、全”四大特色,依托伊赛、恒都、科尔沁、新澳等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繁自养、集中育肥等方式,发展国内优质品种肉牛,建立国内优质肉牛原料基地,大力发展调理牛排、火锅料理、方便菜、休闲系列等中高端牛肉产品。通过进口活牛或冷冻、冰鲜牛肉等方式拓展优质牛肉供给渠道,重点推动恒都澳牛精深加工项目、科尔沁熟食品加工生产线项目、伊赛2万吨清真牛肉熟食制品生产线项目实施,大幅提高精细分割牛肉比例,升级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档次。通过自建、收购、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基地3—5个,解决屠宰加工牛肉原料短缺、品质单一等突出问题。到2020年,新增优质肉牛100万头,带动全省中高端牛肉产品比例达到30-40%,满足市场高端化需求。
羊肉: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依托,提高肉羊养殖、屠宰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重点支持濮阳汇源、卢氏三阳、上蔡三木、汝州坤元、鹤壁中鹤、兰考中阳等肉羊企业集群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河南汇源、鹤壁中鹤、郑州三木、汝州坤元肉羊屠宰加工、物流配送、休闲观光、餐饮、社区便利店网络建设,推进肉羊分级分类和屠宰副产品综合利用,补齐肉羊行业发展短板。加快南阳健羊、新乡中荷奶山羊生产加工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全链条、一体化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到2020年,建成年出栏100万只以上肉羊标准化养殖企业5家以上、年出栏50万只以上肉羊标准化养殖企业10家以上,把我省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肉羊规模养殖大省。
禽肉:加快发展黄羽肉鸡、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以华英、大用、永达、双汇万中、正大、德青源、禾丰等十大家禽产业化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鼓励德青源、正大、广东温氏加快建设加工生产线,培育蛋品和肉品深加工企业。鼓励华英、永达等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开发航空、高铁等专用食品,扩大麦当劳、肯德基等禽肉专供产品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规模。到2020年,德青源、正大、华英、永达年产优质鸡蛋30亿枚,出栏肉鸡(鸭)4.5亿只左右,实现产值300亿元左右,华英、永达出口创汇超过20亿元。
特色肉:围绕淮南猪、豫南黑猪和南阳黄牛、泌阳夏南牛、郏县红牛、泌阳驴、周口槐山羊、固始鸡、正阳三黄鸡、淅川乌骨鸡、济源阳光兔等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建设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强化品种保护,加快黑猪、肉驴、绿壳蛋鸡、肉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以济源阳光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家兔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进兔肉出口,发展餐饮直营连锁店,满足市场高品质兔肉需求。以兰考华润五丰、花麒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标准化肉驴养殖,推进种养结合,促进驴产业全链条发展。以卢氏昊豫为重点,大力实施卢氏绿壳蛋鸡产业化工程,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蛋品精深加工,壮大产业规模。以固始三高为重点,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打造集种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黑猪产业化开发产业链。到2020年,济源阳光兔业、兰考华润五丰、卢氏昊豫、固始三高等特色养殖龙头企业,出栏商品兔500万只、黑猪250万头,驴存栏2万头、绿壳蛋鸡存栏600万只,实现产值100亿元。
2.发展高端产品。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绿色技术,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应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继续保持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火腿肠、休闲肉制品等国内肉制品市场优势的同时,减少高温肉制品供应,增加低温肉制品供应,生产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发酵肉制品、酱卤制品、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支持永达道口烧鸡、华英鸭、恒都夏南牛、豫南黑猪、固始三黄鸡、肉兔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肉制品企业发展高端加工产品。到2020年,低温、调理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支持众品鲜易网、雏鹰新融农牧、神州牧易等产业互联网做大做强。鼓励双汇、众品、雏鹰等企业建立品牌保护体系,稳步提高品牌影响力;支持永达道口烧鸡、华英鸭、恒都夏南牛、豫南黑猪等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争创中国著名商标。到2020年,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3.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培育双汇、众品、雏鹰、牧原等生猪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伊赛、恒都、科尔沁等肉牛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华英、大用、永达等禽类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汇源、三阳、三木、坤元、中鹤、中阳等肉羊企业产业集群,采取基地自建、联建、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来源稳定、过程可控、质量优质的绿色养殖基地,屠宰畜禽自控率达到80%以上,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拓展直营直销、专卖、电商、私人订制等销售形式,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畜牧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