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土地政策>征地补偿

株洲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二

2016年08月10日 08:55 来源:株洲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十三五”主要工作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机遇期。株洲要强,农业必须强;株洲要富,农民必须富;株洲要美,农村必须美。株洲农业农村工作应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迈进。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株洲农业农民农村“强富美”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1.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总的来看,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差,这已成为我市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农业,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一是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守303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重点抓好五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市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达到155.8万亩,“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计划总投资274.4亿元,着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对全市468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改扩建水库199座,加大建设5个县城防洪工程,确保排灌自如、旱涝保收。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联通工程”,推进通村公路、乡村客运站建设,确保行政村100%通水泥路。力争2020年,实现天然气县域全覆盖,加快推进大中型沼气、太阳能、小水电等代燃节能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加大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力度,着力推进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无线局域网覆盖城乡公共热点领域。二是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重点突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薄弱环节机具推广。至2020年,力争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以上。力争对全市范围内所有符合省政府有关扶持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给予扶持。大力推广生物防控技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到2020年,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园艺作物覆盖80%以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制修订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100项,技术规范300项。三是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球性的影响。要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由“在地农业”向“在线农业”转变,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建立电子化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力互联网金融,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农村网格化管理、村邮站、供销网店等设施与资源,大力推进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和旅游体验等相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模式,探索建立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贫困地区应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依托电子商务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发展壮大涉农电子商务规模。扶持培育50家左右农业互联网应用企业,力争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力争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项目。

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对现代农业而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围绕水稻两用不育系、蔬菜、花卉、果茶等四大领域进行科研创新。重点抓好“水稻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株洲试验站”、“百合花新品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成果的省级转化项目”及“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这三大项目申报。抓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把1815基地打造成具备承担国家级项目试验示范的农业科研基地,建设1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抓好重点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重金属低积累农作物品种选育项目实施。着力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快建设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力争1个国家级农作物区域试验平台落户株洲,打造2个新的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10人以上,争取入选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锄头挖不出新农村,扁担挑不出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要发展,关键在科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开展土地生产力培养、节水高效农业、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检测、主要农产品和生物质能源及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要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百合花等市场大、档次高的切花新产品组织培养新技术,推进东方百合产业化。加大刺葡萄干红、葡萄醋、白兰地等葡萄加工品的研发工作,促进成果转化。实施“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制度,推广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打通科技到农村“最后一公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力争到2020年,科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三是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健全“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协作单位”、“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技术推广应用新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目标。“十三五”期间,力争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农业产业化企业10个,计划地组织农民培训10万人次以上。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好优质稻绿色栽培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防控技术、病虫生态防治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

3、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构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出高效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构建农产品产业体系,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重点打造粮食、蔬菜、油料、茶叶、水果、中药材、花卉、饲料、畜牧、水产等十大产业。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发展工程,千方百计地促进水稻生产“单改双”,确保双季稻面积稳定在165万亩以上。“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总产18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围绕蔬菜、油料、茶叶、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抓好品种改良、品质改进、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经济作物总面积发展到170万亩。坚持“稳猪保禽促牛羊水产”。生猪、家禽养殖重点是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着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和名优水产品生产,进一步带动饲料产业的发展,着力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力争到2020年生猪年出栏500万头,猪肉总产量达40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生猪品牌化精深加工率提高到60%。二是健全多功能产业体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能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重点围绕农业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农业投入品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加大农村新能源建设力度,到2020年,推广高效省柴节煤炉灶5000台,户用生物质炉3000户,建设秸秆气化、固化工程2处,燃料乙醇原料及生物柴油原料基地8000亩。建设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1处,建设日产生物天然气5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15处。优化休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强天元区休闲观光产业带、“松西子”、“荷塘月色”、枫溪国际生态旅游城、九郎山、醴陵仙岳山文化景区、酒埠江4A景区、云阳山景区、炎陵神农福地休闲中心等旅游景点,致力于把株洲打造成全省农家休闲重要基地,长株潭、湘赣粤旅游休闲后花园。力争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产值达15亿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园区。力争到2020年,形成106国道、岳汝高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三是强化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着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壮大加工产业。加快打造畜禽水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粮油加工、养殖业、饲料产业五个百亿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到“十三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7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完成销售收入660亿元;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扶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全面推进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提高竹木加工、花卉、油茶、麻鸭、白鹅、黄牛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力争至2020年,打造“三品一标”认证产品600个。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粮食仓储条件;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做大做强农产品物流产业,以“流”促产,以“流”促销,以“流”促市。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拓宽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

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经营之路。一是着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任务,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认真实施中央《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投入外出务工大潮,让种田能手、种植大户通过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推进土地承包、租赁及股份合作,力争2020年,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60%。二是着力推进专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积极开展专业合作、土地合作、股份合作以及信用合作,努力探索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尽快与农户家庭共同构筑立体式的经营结构,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产业和产品为纽带,集利益联结、要素融合、互助共赢、联合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十百千”工程(即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000家),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示范作用,支持一批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努力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提升层次。三是着力创新经营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开展专业合作、土地合作、股份合作以及信用合作,努力探索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尽快与农户家庭共同构筑立体式的经营结构,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产业和产品为纽带,集利益联结、要素融合、互助共赢、联合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5.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三个提高”,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株洲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调整结构和提高单产并重,加强高标准良田建设,大力实施粮食产业发展工程,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和专业化集中育秧。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围绕蔬菜、油料、茶叶、高山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施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种植和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畜禽产业向“适度规模、健康养殖、生态平衡、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方向发展。打造名优水产产业。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农机作业。大力发展神农林下、万樟园林为龙头的集苗木花卉、生态林、药用林、经济林和相关经营、旅游、服务于一体的高效林业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新型业态,全面展开“一环两带”休闲产业布局。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将农业科技融入到“种养加销保、土肥水种管”的每个环节。大力实施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带头搭建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由“在地农业”向“在线农业”转变,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着力发展安全农业。筑牢安全防控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筛选、登记和推广使用,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控技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制修订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100项,技术规范300项。切实强化农业法治意识,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乡、村农产品监管队伍建设,健全从源头到餐桌的立体监控体系,全面实现“三品一标”和注册商标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确保主要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三是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减”,就是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强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和执法。“退”,就是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该退耕还林的,继续退还;该限牧限渔的,严格限制。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并向社会公布,做好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出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五年内全部退出。“转”,就是把农业废弃物转变为资源利用起来。推行地方综合培肥、秸秆和畜禽粪肥腐熟还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恢复和发展绿肥,力争到2020年,全市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治”,就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态治理力度,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力度。重点实施好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工程,抓好67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污染等源头控制。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县城、乡镇垃圾收运和处理率达到80%以上。

6、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鼓励各级有针对性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从2015年起,大力实施“万名职业农民三年培训计划”。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提高农民经营管理和增收能力,确保每个农民都有一技之长。力争“十三五”期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认定市级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二是实施返乡农民创业工程。加大返乡农民创业扶持力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引导80万打工经商农民返乡创业,力争总投资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三是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实施“民生100”工程。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实现公办幼儿园覆盖各乡镇。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防雷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确保新农合参与率稳定在98%以上。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等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城乡全覆盖。创建“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90个,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装备升级。

7.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十三五”期间,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经营农村,把广大农村建成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一是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编制县域、乡镇、村庄三级规划,实现全市农村规划全覆盖。以撤县建市、撤县建区等区划调整工作为契机,加快县城建设力度,把株洲县打造成长株潭的卫星城,把醴陵市、攸县县城建成长株潭的次中心。以撤乡并村为契机,加快中心镇建设,重点是在国道、省道沿线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全面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提升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覆盖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在县城、中心镇实现就业农民达到150万人。二是加强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提质上档,逐步实现游示范点向示范片、示范圈、示范带跨越,着力建成一批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一廊十片”和“百村示范”工程,打造1个新农村示范长廊(106沿线长廊),培植10个新农村示范片,建成150个美丽乡村。农村全域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由“单项突进”向“综合发展”迈进。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建设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新农村“内外兼修”,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力争全市80%的村庄有集体收入来源,美丽乡村示范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原则。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按照城市管理的办法,全面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对农村垃圾、污水、脏物等要从源头控制,保持环境治理常态,确保所有行政村有专人保洁,农村垃圾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农村人居卫生环境治理常态化。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绿化村庄环境,美化农家庭院。特别是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防护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实现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实施城镇绿荫行动,巩固和扩大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点区域的保护与管理,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62.5%,湿地保护率70%。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县城、乡镇垃圾收运和处理率达到80%以上。四是加强精准脱贫工程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要补齐贫困地区发展这个“短板”。要全面落实好《株洲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突出抓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纯农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清零、农村留守问题“三件实事”,切实保障贫困人口住房、就业、就学等问题。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培训等“十个到村到户”,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围绕“四包”责任制,驻村帮扶工作队对194个贫困村实行全覆盖,指导和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贫困村不摘帽,工作队“永不撤离”。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和“两后生”培训计划,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学历教育扶持和职业技术培训。加大茶陵、炎陵两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项目实施力度,以项目为抓好推进片区开发。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新模式。力争到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17.5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贫困村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五、保障措施

1、强化投入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转换投入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结合各地区位、交通、科技、人才和资源等优势条件,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目录,研究制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力争五年投向农村的社会资本达到200亿元。三是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

2、强化改革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一是着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总体上要确权到户,从严把握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任务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耕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林地等确权颁证,明晰土地权属,激活农村资源、资产资本属性,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输血活脉。二是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机构支农责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促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有序发展农村各类微小金融机构,积极扶持村镇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实现农商行和村镇合作银行县域全覆盖。以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为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信贷满足率。适当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范围,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农村和农民各种权限抵押、担保、转让、入股、出租等新方法、新机制融资,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发展普惠式金融,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上。三是着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拓宽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

3、强化政策保障。一是健全惠民服务机制。全面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尽快完善农业补贴机制,让更多的补贴资金向种养大户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倾斜。健全农民负担监管责任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缩小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完善农产品保护价销售和价格补贴等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实施民生实事工程,让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抓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低保标准政策增长机制,确保“十三五”末的救助标准和人均救助水平、五保供养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农村安居房建设,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推进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使8.1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与服务,资助残疾人大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大学生子女和省特教中专生500名,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0.6万人,做好3.3万名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工作。加快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和小康库区建设步伐,发展移民产业。三是健全维稳责任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范围,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继续全面落实重点优抚对象“五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力争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继续推进攸县撤县设市和株洲县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加快建立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物疫病防疫防控的预警和处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着力化解农村山林权属、土地纠纷等突出矛盾,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维护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法犯罪行为,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强化法治保障。一是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落实同工同酬政策,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二是依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必将触动农村利益分配机制,要加强农村改革的法律指导,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推进改革。要统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三是加强农业执法力度。要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力度,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转自:http://www.zzfgw.gov.cn/zt/skin1/Ztbd_Detail_new.asp?id=1828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