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聚焦三农

金华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

2016年11月17日 17:34 来源:农业局

(二)扶主体,强两区

1. 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以农业“一区一镇”为目标,丰富“两区”建设生态内涵、循环主题和信息化元素,把农业“两区”全面建成产业结构合理、设施装备先进、科技创新驱动、智能网络管理、生态循环安全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先行区,提升改造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2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7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建设3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个特色农业强镇,进一步提升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两区”内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两区”外,粮食功能区内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亩产达千斤以上。以“两区”为支撑,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养生农业”,建成100个市级农旅融合示范点,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或示范点,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金华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 做强精品产业特色品牌。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业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结。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50只,绿色食品达到100只,有机食品达到100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12个。农业“两区”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全覆盖,30%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规模化主体主要农产品“三品”比例达55%以上,主导产业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70%以上。塑造、培育、整合、保护农业品牌,通过展会、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以省级农业重大专项“金华两头乌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为载体,加快“金华两头乌猪”种质资源育繁体系建设,推进生产全程标准化,大力提升品质,挖掘文化内涵,创建特色品牌,打造精品产业,金华两头乌猪养殖量达到10万头,连同延伸产业生产总值增加5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战略,努力提升特色产业对低收入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动力,全面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万名以上,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50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到5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60家,力争3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继续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创业,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广前端合作社、后端公司化的先进模式,变注重产量提高为注重产值提升,通过不断提高附加值,走出一条稳产增收的发展新路。促进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成为市场信息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举办展览、组织会议的主力。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5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上,带动基地农户80万户以上。积极引导农业主体发展电子商务,让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通过网络拓展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和金融助农力度,科学引导农业主体建设大项目、好项目、优质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规范项目管理。全市“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实施农业重点建设项目40项以上,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市本级农业重点建设项目投资30亿元以上。

(三)兴科技,增效益

1. 加强现代种业提升和农作制度创新。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巩固提升水稻、玉米、水生蔬菜和地方特色花卉等育种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在省内具有优势的金华猪、水稻、玉米、葡萄、中药材、水生蔬菜、油茶、桂花、杜鹃、铁皮石斛等种子种苗产业,加强农作物及种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新建种子种苗生产基地1万亩,农作物种子商品化率85%,良种覆盖率98%。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符合生产需求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在国内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品种。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发掘品种“绿色”潜力,加快适合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适度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完成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统筹推进种子生产基地、南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稻鱼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生态模式。

2. 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和“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农业机械和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立体栽培等设施农业,实施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化微灌工程,深入开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农机农(牧)艺融合,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农机化、设施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园区)10个,示范基地20个,新增各类农机装备5万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69万千瓦。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引进无人操作植保飞机10台,智能农机装备100台(套),新增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0个,报废老旧、高耗能农业机2500台(套)。建设“设施增地”“农旅融合”标杆性基地6个,加快主导产业生产环节“机器换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3. 加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优化。发挥省农机院、市农科院优势,充分运用农交会等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会同科技部门继续推进婺南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核心区建设层次,建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孵化大楼,完善生物种业、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研发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建设。深化县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方式,健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绩效,构建社会化的农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务。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毕业生到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工作。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全方位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大院名校”与“乡土人才”并重,加强对本地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力争市农科院单位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地市级农科院20强,争取早稻、水生蔬菜、茶叶籽、蜜蜂等学科走在全省前列、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激励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集成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四)优生态、保安全

1. 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总体目标,以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武义县、磐安县等县(市、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建设,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示范主体100个以上。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促进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总量得到合理控制,与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发展空间匹配,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基本实现生态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全面推广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积极推进生态美丽牧场建设,金东区、浦江县完成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全市建成省级生态美丽牧场100家。全市每年补贴推广商品有机肥60万亩次,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化肥使用量下降4%,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85%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沼液利用率达10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以上。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过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2. 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培育200个市级放心示范基地,全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开放运行,规模以上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全程追溯监管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率达100%。

3. 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加强应急演练,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抓好有害生物预警预测,严防重大植物疫情发生。总结推广汤溪镇寺平村粮食生产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索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定期对农田和土壤进行监测,配合开展灌溉用水和大气指标监测,努力确保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以农业“两区”地力培养为重点,建立116个农田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和58个农田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开展以调节农田土壤酸碱度为核心的土壤改良工程,开展兰溪市土壤污染治理试点,以生物治理为主线,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试点工程,基本消除“两区”土壤环境安全隐患。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发挥公安驻农业联络室作用,防止重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争取全市农药全面推行实施销售前自检,打造全省安全农资示范市。

(五)抓改革、激活力

1. 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7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与不动产统一登记相衔接、实现权属合法、确权精准、登记完整、权证适用、信息管理的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登记管理体系。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和赋权、活权、保权的有效机制,盘活沉淀资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2.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和继承等权利。坚持完善村级公务“零招待”制度,积极探索提升“上陈经验”。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 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序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从分散经营的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确立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制度,提高农村土地要素资源配制和利用效率。

4. 推进农垦企业改革发展。坚持国有属性、服务大局,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理顺我市农垦企业体制机制和社会化管理职能,维护国有土地合法权益,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关系,确保干部职工队伍稳定、生产稳定和社会稳定。以石门蓝镇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石门农垦场开发建设。完成石门农垦场棚户区改造项目。

四、产业布局

(一)粮油种植产业。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9万亩、旱粮生产基地12万亩,形成以水稻为主、水旱并举的粮食生产新格局。稳定婺城区、兰溪市、武义县等油菜主产区种植面积,提升芝麻等食用油料产业化水平。

(二)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做强婺城区、金东区、永康市和浦江县葡萄产业,金东区、义乌市、东阳市、武义县梨产业,金东区草莓,兰溪市杨梅、枇杷,永康市方山柿等特色水果产业。抓好30个水果精品园和20个水果生产基地的提升改造;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引进水果优良新品种10个以上,果业良种覆盖率80%以上。“十三五”期间全市果树种植面积68万亩,总产量60万吨。

(三)保障型蔬菜产业。以保障本地市场蔬菜均衡供应为目的,改造完善保障型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和重要时节蔬菜应急供应能力。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1万亩,总产量105万吨,其中常年性种植的保障型蔬菜基地面积2.65万亩、产量10.6万吨。

(四)优质茶产业。做强做大武阳春雨、磐安云峰、东白春芽等品牌,促进优质茶产业发展,形成东阳市、磐安县等地以龙井茶生产为主,婺城区、浦江县、武义县等地以扁形茶、毛峰茶、香茶为主的生产格局,引导鼓励红茶、黑茶、花茶等多茶类发展。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鼓励生态条件良好的茶区发展有机茶。加强茶叶籽等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推动茶产业、茶文化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市茶叶面积稳定在36万亩,茶叶总产量3.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值占茶叶的70%以上。

(五)中药材产业。加快推进磐安县江南药镇建设,巩固“浙八味”道地药材传统种植区域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形成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磐安县等东南部山区中药材种植产业带。以铁皮石斛、灵芝为重点,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加强药食兼用中药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加快培育集中药材育种、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我市新的中药材优势拳头产品。全市中药材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

(六)食用菌产业。发挥我市山区半山区地理优势,以武义县、磐安县为主产地,稳定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香菇、黑木耳产业带,进一步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适当发展秀珍菇、杏鲍菇、海鲜菇等适宜工厂化栽培的珍稀特色食药用菌品种。力争全市形成年产1亿个菌棒、5万吨鲜菇的生产能力。

(七)生态畜牧业产业。进一步强化禁限养区域管理,严格落实“禁养区全面退养、限养区只减不增、宜养区生态养殖”制度,严格执行养殖量和排泄量“双控”标准。全市奶牛、家禽存栏量分别控制在2万头及900万只以内,积极推进生猪等畜牧业转型升级。生猪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武义县、金华开发区等区域;奶牛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等区域,家禽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武义县、磐安县、金华开发区等区域。突出发展金华两头乌猪、羊、蜜蜂等地方特色优质畜禽品种。积极推进义乌市中央厨房及肉品深加工配套等一批全市农业重大项目落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辐射作用。

(八)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提升改造7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休闲旅游功能开发,引导已建成的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和502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新建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结合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和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采摘、休闲、劳作、体验农业的旅游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资源统筹,发挥各部门在规划引导、政策调控、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细化农业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和指导,推行中期评估制度;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考核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强化政策保障。调整优化扶持政策,精心设计实施载体,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农业扶持政策重点向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业品牌建设与产业文化打造等方面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需的农业设施用地要求。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有害生物及病虫害防控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和优化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探索投资参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主体投入为重点、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农业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深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

(四)创新体制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农村土地确权、赋权为重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农业土地产权流转体系建设,规范农业用地流转交易行为,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有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充分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利用,争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先发优势。

(五)推进依法治农。加快推进农业领域“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抓好农业“七五”普法工作,增强农业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法治理念,提高农业干部队伍依法治农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有序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严密的农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大力营造依法治农的社会氛围。

推荐阅读

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金华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绍兴市“十三五”品质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