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聚焦三农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二

2016年08月10日 09:35 来源:新疆·精河

第四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一、农作物基地建设项目

㈠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

1.棉花良种繁育地建设项目
  2.高标准棉田建设项目
  3.机采棉栽培技术推广及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4.棉花高产创建项目
  5.棉种产业化体系建设

㈡优质枸杞生产基地建设

1.枸杞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枸杞种苗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㈢籽用南瓜、芝麻、打瓜等小宗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

1.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小宗农作物龙头加工企业建设

二、农业体系建设项目

㈠精河县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
㈡精河县农技推广体系信息体系建设

三、设施农业建设项目

㈠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㈡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㈢设施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
  ㈣设施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建设项目

四、精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在精河县辖区内投资建设集新技术试验、示范、展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展示,高科技智能温室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特色林果引进试验,旅游观光农业等多个功能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精河县农业示范园区项目。

五、精河县农业系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建成具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土壤分析化验、农作物种子(种苗)组织培养、农产品综合展示、农业技术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管理、技术、展示、培训综合服务中心。

六、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

㈠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㈡油脂综合深加工建设项目
  ㈢棉种基地续建及加工改造项目
  ㈤枸杞现代加工园区建设项目
  ㈥20万锭气流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㈦年产2000吨枸杞浓缩汁加工建设项目
  ㈧鲜果连续式烘干加工建设项目
  ㈨20万吨/年棉花秸秆碳化综合利用项目
  ㈩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项目

(十一)20万吨新型植物蛋白暨10万吨生态育肥日粮建设项目。

(十二)棉秸杆代木年产1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建设项目

(十三)精河县绿色无污染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

(十四)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十五)种子备荒储备体系建设项目、农田白色污染治理项目、地膜回收和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中国卫星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在农田墒情自动化检测示范工程项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农资综合补贴项目、精河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项目。 

第五章 主要战略措施

1、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建立优势产业带,形成宏观多样性、区域优化集中、县域微观特色突出的优势农产品生产格局。按照推进规模种植、良种良法配套、农民合作经营、产业均衡发展、效益安全并举的要求狠抓棉花、玉米、小麦、枸杞等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提升72万亩棉花、18万亩粮食、20万亩枸杞的基地生产水平,使基地的规模、单产、质量、效益有明显提高。同时积极发展以设施农业、籽用南瓜、芝麻、打瓜、蔬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复播间套种植模式,不断培育种植业新的增长点,并逐步将特色种植培育成为特色产业。

二、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探索农技体系创新机制,建立实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机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必要设备的购置及更新,保证基本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照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理设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县5个乡镇场都要建立健全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民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实现各乡镇按照作物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分区域设置技术服务网点,实现村队技术服务全覆盖,并开通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实力。逐步形成一个拥有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时期,枸杞、棉花、玉米等不同作物,农技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公益性服务格局。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职能,探索和建立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四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培训。根据精河农技推广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每年安排10名农业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到湖北省等到农业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同时安排相应人员到湖北省等农业先进县市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进行挂职学习,不断提升我县农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程

结合精河区域特点和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加强技术的筛选、组装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提高科技推广应用率。一是将秋翻冬灌、残膜回收、秸秆清理、适时早播、强化中耕等常规技术作为科技兴农的基础性常规工作来抓,并逐步提高水平和质量。二是狠抓重大核心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认真抓好种子精选、整地播种等环节,在提高精量播种水平的同时,不断扩大精量播种面积,力争实现全覆盖;以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统一管理、分散核算为基础,抓好节水灌溉结合技术的应用,在完善提高棉花滴灌水平同时,推进玉米、枸杞、小麦等作物的滴灌进程,充分发挥抗旱增效的保障功能;以测土配方施肥的后续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农民应用配方卡能力的培训和教育,逐步提高农民使用配方卡和控施肥的能力及自觉性;以绿色植保为根本,加大病虫害草害预测预报力度,加大对农民防控能力培养,提高植保效益;充分发挥水控、肥控和化控作用,增强对农业生产水平。三是积极引进、实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认真开展玉米、棉花、小麦以高密度为主的栽培模式研究,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的滴灌技术应用,破解相关技术环节,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四是认真总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和作法,从中不断总结、提炼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成份,提高自主技术研究能力。

四、全面实施优良种子工程

按照“农业种为先”的要求,深入研究本地自然资源和各农作物种子的种性,科学制定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积极开展棉花、粮食作物的“三圃田”和良繁田建设,在提高良种自给率的同时,稳步推进棉花、玉米的良繁基地进程,严把良繁田的播种、田检、收购、加工等关口,确保种子质量;积极培养现代种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快种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把我县建成全区主要的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制种产业做大做强;严格种子市场准入关,规范可追溯和技术服务等行为;严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积极推广与良种相依托的种子精选、包衣、拌种、精播等技术;借助“三位一体”的高层对接机制,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在农民增收中的价值。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重要经济增长点,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作为重中之重予以突破。一是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疆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促进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二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办法,逐步加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竭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优先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充分发挥县、乡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加快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项目,选择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的企业予以扶持,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在精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与专业村和种养大户实现对接,共同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企业与农户、协会、合作社等生产单位的对接,通过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逐步把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与千家万户培育成为紧密型的经济联合体。

六、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经济实体。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强对农村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农民合法权益不受损。创新农村财务公开形式、方法,深入开展村干部离任审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七、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农民培训与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依托国家、自治区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自治州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充分发挥“科技之冬”等培训载体作用,抓好农作物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转移就业技能等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以及外出务工、创业的技能水平。

八、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健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重点整治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毒农药和违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为。强化对农药经销商和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鲜食农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培训,从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继续开展产品认证工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科学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地膜,继续深入开展残膜回收、秸秆清理和农药包装物清理工作,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质量恶化,全面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精河农业。

九、全面提升执法水平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农业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和执法水平。一是要加强对农业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机制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农业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总结法律法规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细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为农业执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对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将执法经费纳入精河县财政预算,配备必要的调查取证和检验检测设备等执法装备,不断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四是制定并实施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执法和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学习总结先进的农业综合执法经验和检测技术方法,全面提高我州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五是积极会同工商、质检、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并将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重点农资和县乡农资批发市场以及乡村农资经营网点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和区域,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执法检查覆盖面,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有效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六是建立健全农资质量监控体系,督促农资企业完善农资生产、经营档案,全面建立农资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和“三网一库”工程,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县、乡、重点村三级信息网络平台,开办各级农业综合类和专业类农业网站,整合、开发和共享各类农业信息资源,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户,努力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覆盖面。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立一支主要由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成的、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技能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十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㈠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和协调,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对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艰苦奋斗的系统培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行动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中,保证政府和农民在可持续发展中行动协调统一。二是建立高效的农业安全预警体系。包括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监测及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对土壤肥力状况、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监测。分县、乡两级建设。县级建设土壤肥料检测中心、农化信息服务中心、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乡级主要建设综合示范区、配肥站、农化信息采集点等。三是加强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以及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如杂交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平衡施肥、节水灌溉、回收残膜、清理秸秆、培肥地力、合理轮作等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淘汰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治理技术,减少病虫害损失。积极开展各种可持续性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做好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的数量、质量和颁布数据库,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改造中低产田,分期分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秋翻冬灌等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广以保护和利用农田自然天敌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各项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防止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农业用水的供需进行合理调度,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配额。发展农村小型能源建设,开辟新能源、洁净能源。

㈡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一是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成立由县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督促检查,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将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决策。同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二是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引进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科技人员从事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一些地方性法规,以促进发展具有精河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依法行使管理职能;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尽快提高社会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运用示范手段,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试点示范工作,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我县面积较大的乡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形成集技术、管理、政策、机制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解决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向全州辐射推广。

㈢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列》的宣传,指导和监督各地合理使用农药,推进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引进生物农药,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工程,开展农业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污染监测工作,防止受污染农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贸市场和超市中农产品的农药污染监测,建立健全重点农贸市场农药速测站,随时对农产品农药污染情况进行抽查检验。二是大力开展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宣传、鼓励农民回收残留地膜,利用广播、电视和“科技之冬”活动,大力宣传地膜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措施,提高农民治理污染的意识和自觉性。制定地膜残留量标准,加强废膜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推行轮作倒茬制度,广泛推广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四是减少化肥污染。进一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良盐碱地和中低产田,培肥地力,继续深入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培肥工作。五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优质、安全补品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范,统一规范产地认定程序,加大生产基地的认定、监督、管理,完善食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市场准入、追溯制度,加快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步伐,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提供保障。六是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积极制定本地农业生产标准,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全面提高精河农业生产水平。继续制定和完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同时根据各阶段农业生产环节制订出农机作业、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等标准,使农产品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据可依,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七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突出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根据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现状,在重点保护和发展棉花、粮油、枸杞同时,搞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创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十二、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小康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从精河农村实际出发,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要以稳定种植业增收,突破畜牧业发展,加大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劳动力转移范围,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今后几年,保持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00元。一是始终把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二是努力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工作制度和规程,把土地承包管理职责依法落实到乡镇、村(队),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促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方式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围绕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建设,抓好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在加大农村投入上的这个机遇,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农牧民“保田打工”、进城购房和发展二、三产业的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进城入镇安家,或进企业打工,或开商店开饭馆等。四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周边区域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便利。五是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继续保持劳务增收占总增收目标的40%以上。在县、乡镇积极构建各类市场服务体系,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同时积极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协调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拓宽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形成“一乡一品”,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