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聚焦三农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08月10日 09:35来源:新疆·精河点击量:0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农发〔2015〕17号

精河县发改委:

按照县政办“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我局积极组织全系统农业专家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已全面完成《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撰工作,现给予上报,请审阅。

精河县农业局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是确保精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精河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推进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精河农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工作的指导,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政办“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结合新时期“提升农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现编制《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第一章 “十二五”期间博州农业发展的回顾

第一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精河县党委、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坚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不动摇,在“优化”上狠下功夫、做大文章,按照“发挥优势、特色取胜”的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型、外向型、信息化、科技化的生态农业,依托优质棉基地、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各类农作物单产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精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亿元,年均递增14.48%。其中:农业产值3.41亿元,年均递增12.24%。农牧民人均收入12348元,年均递增11.45%。

二、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全县总播面积为126.09万亩。其中:粮食7.34万亩,减少了34.05%;棉花109.5万亩,增长了171.04%;枸杞12.69万亩,增长了22.73 %。从整体种植情况看,主要农作物均有增长,总产不断增加,保证了全县居民生活发展所需;棉花面积稳步发展,单产和总产较大幅度提高,保持了棉花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枸杞面积平稳增长,继续保持特色产业的地位。这期间,主要农作物单产普遍提高,小麦、玉米、棉花和枸杞位居博州前列。

三、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2014年小麦单产255.9公斤,年均递减9.14%;玉米912.9公斤,年均递增6.61%;棉花146.5公斤,年均递增0.68%。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14年乡镇企业发展到3239个,较2010年增加61个;实现营业收入14.81亿元,增加1.33亿元;农民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270元,增加214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65个,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0.3182万人,带动农户5.3525万户,辐射带动种植面积86万亩;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固定资产原值6.48亿元,具有龙头企业带动型23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带动型龙头企业1家。 

五、良种繁育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现了1-2次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其中,棉花、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分别建立了小麦、棉花“三圃田”、良种繁育田,小麦、棉花、玉米新品种试验和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作物种子拌种和包衣技术,小麦拌种率和棉花种子包衣率均达到100%,玉米达到90%以上。

六、农业科技到位率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狠抓常规技术普及,突出高新技术推广运用,加快组装配套并推广实施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成熟技术,为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全面推广精量播种,棉花精量播种占播种面积的90%,玉米达80%以上;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棉花、玉米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提高肥效20%以上,节水3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5%左右,单产提高20%以上;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全覆盖,使棉花单产提高2%左右,玉米、小麦单产提高4%左右;全县宽膜植棉高密度栽培技术覆盖率达100%。

七、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持续稳定,2014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达2万户,承包面积2.76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8万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农村财务公开面和干部离任审计面达到100%;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2个,农民专业协会26个;较2010年新增专业合作组织213个,其中: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协会18个,带动农户数8291户,非农户数680户。 

八、农业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完成农业科技培训7.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48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7人次,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4.75万人次。

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项目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县积极研究国家、自治区、自治州投资政策导向,结合精河实际,始终坚持“建设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研究论证一批”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争取中央、自治区农业项目88项,争取各级财政资金26253.08万元。其中政策性补贴15项次8681.43万元,中央、自治区农业项目73项次17571.65万元。

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至2014年,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3个。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精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进一步解决:一是以干旱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近两年因低温冷害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二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农产品产业链短,加工转化能力低,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迟缓,对农民的组织带动性不强,农民依靠组织化进入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三是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淡薄,对新技术、新知识缺乏认知度,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掌握应用到位率不足,科技支撑力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二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环境更好。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谈会、新一轮中央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博州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支持。二是中央、自治区和自治州持续增长的财政支持,将使以农业清洁生产、残膜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主的生产措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逐年提高,土壤污染逐渐减轻,耕作方式明显转变。三是精河被自治区列入边境县序列,必将为精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带来新的机遇。四是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近年来,州、县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坚持发展以粮棉和特色作物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优质高产棉花生产基地、枸杞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五是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的技术推广形式已被广大农牧民接受,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立足县情,深刻把握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基础,全面落县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精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基地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业项目资金逐年提高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到2020年达3.0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00元,到2020年达16000元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5%。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根据精河水土光热自然条件和农作物区域布局,因地制宜主要农作物结构调整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棉花稳定在72万亩,亩产150公斤,总产10.8万吨;小麦8万亩,亩产300公斤,总产2.4万吨;玉米10万亩,亩产900公斤,总产9万吨;枸杞20万亩,亩产150公斤,总产3万吨。稳步推进籽用南瓜、芝麻、蓖麻、杂交制种玉米、打瓜、西甜瓜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设施农业基地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加设施农业的效益。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程。积极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完成棉花亩产180公斤以上面积10万亩,小麦400公斤以上1万亩,玉米吨粮田2万亩,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72万亩。

——全面实施优良种子工程。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更换1-2次;棉花、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良种繁育面积3万亩;培育1-2个自治区级种子龙头企业,把我县建成全疆主要棉花、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棉花种子色选率达到100%,玉米种子色选率达到80%以上;棉花、玉米包衣率达到100%,小麦拌种率达到100%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到2020年分别达23.69亿元、2.13亿元和1.09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力争发展到300个,带动农户数量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85%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4个以上;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85%以上。

——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职业农民培育200余人;完成8万人次农业科技培训、5万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

——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业标准生产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95%以上,主要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100%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认证“三品”农产品19个,总数达到30个,70%的蔬菜瓜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争取3-4个农产品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农产品贴标率达到60%。

第三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坚持发挥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大河沿子镇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玉米、枸杞、打瓜和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托里镇以种植枸杞为主,搭配种植小麦、芝麻、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八家户农场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制种玉米、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茫丁乡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籽用南瓜、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注重发展城郊设施农业;托托乡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枸杞、打瓜和优质瓜果效益较高的作物;各乡镇场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小宗农作物,努力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一、稳步提升枸杞、棉花基地建设

㈠优质棉基地建设

主要是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品种、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做大做强基地。加强优质棉生产技术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农民的棉田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棉花单产,争取最大的规模效益。到2020年棉花稳定在72万亩,亩产力争达到150公斤以上。

㈡枸杞基地建设

主要围绕稳步扩大面积、优化品种、强化技术服务、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努力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20年,枸杞面积发展到20万亩,干果亩产力争达到150公斤以上。

二、加快设施农业基地管理水平

坚持高起点、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系统布局设施农业基地发展、产品结构、生产服务、技术培训、质检认证,逐步实现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全程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全面推广 “两果一叶”种植模式,挖掘和提高设施农业“秋延晚”和“春提早”的生产能力;从2016年开始,在确保消灭空棚的前提下,力争到2020年每座温室大棚的效益增长100%。

三、稳步推进特色农作物基地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特色农作物,坚持扶龙头、抓订单、上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整村、整乡推进,进一步加强枸杞、芝麻、籽用南瓜和打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建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优质枸杞生产基地建设:在保持现有13万亩枸杞生产的基础上,从育苗移栽、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绿色生产、节水灌溉等关键性技术方面,进行特色果品的生产示范,通过优化品种推进精河枸杞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进程,合理搭配品种比例,延长企业加工期,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二是重点建设0.5万亩枸杞种苗扩繁基地。制定、推广生产技术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制定种苗生产质量标准等;三是引进枸杞深加工生产企业,不断开发枸杞精深加工产品,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提高加工整体生产水平,促进精河枸杞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