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聚焦三农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二

2017年01月13日 11:36 来源:中国·张掖

三、“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坚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四二’部署,实施‘六六’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的总体工作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以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和绿色循环农业,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一个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大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一个中心: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六个提升:即全面提升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主要预期目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12亿公斤以上。

四、“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一)发展战略

1.园区引领农业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种子、中药材、食用菌、蔬菜产业园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开展多种模式的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及品牌培育战略。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进程,扩大以蔬菜为主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业产出效益,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3.农产品向西出口战略。加快农业向西开放步伐,当好全省农业向西开放排头兵,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活动,把我市建成全省农产品出口中西亚市场的桥头堡。

4.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战略。开展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种养加销”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5.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发展布局

1.战略布局

三区:建设甘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临泽、高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园:建设国家级种子产业园(临泽)、中药材产业园(民乐)、食用菌产业园(民乐、甘州、山丹)。

五基地: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

三中心:建设甘肃省农作物种子交易中心、西北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供应及集散中心、西北最大的食用菌产销集散中心。

2.区域布局

优化农业空间结构,调整种植结构,建设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和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带。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杂交油菜等特色产业,走以“小、杂、特”为特征的农业转型发展之路;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以“高、精、尖”为特征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进空间区块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叠加。

五、“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一)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基地支持、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原则,依托特色优势,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施四个“百万工程”,提升玉米制种、蔬菜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区域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两个百万亩优势主导产业

(1)建设百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以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全面提升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玉米制种基地,全方位打造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示范核心区。加快构建以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为引领,以甘州区巴吉滩种子产业园、高台县工业园区为补充的玉米种子加工、研发、销售产业聚集区。建设甘肃省农作物种子交易中心,提升“张掖玉米种子”价格话语权,建成农作物种子可追溯体系。以推动种业跨越发展为目标,着力把种子生产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推进种子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常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5亿公斤,总产值达25亿元以上。加强种子市场及基地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力争将张掖打造为全国玉米种业监管首善之区。推进种子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推动种子企业联合上市,促进企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为企业发展壮大和种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块“金子招牌”作用,将张掖打造成占领全国玉米种业发展制高点的领先之区。

(2)建设百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力求在基地建设、加工提升、品牌营销、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施蔬菜产业“东扩西出”战略,进一步巩固拓展南方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推进张掖农业向西开放步伐,加大中西亚国家和地区蔬菜出口量,不断提高“金张掖夏菜”、设施蔬菜、食用菌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大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和推广力度,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金张掖夏菜”80万亩,设施蔬菜20万亩(日光温室10万亩,钢架大棚10万亩),年产蔬菜400万吨(含食用菌),实现蔬菜总产值80亿元,力争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夏菜生产基地、西北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及集散中心和中国西部食用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张掖市蔬菜产销协会”作用,统一使用“金张掖夏菜”商标,推动蔬菜产业进入品牌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全市建成集中连片200亩以上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0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钢架大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0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高原夏菜标准园43个。培育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5个,年繁育蔬菜种苗4亿株,使集约化种苗供应率达到15%以上。新建、改(扩)建蔬菜批发市场,形成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专业市场为节点的市场体系。新建库容4000吨以上的蔬菜冷藏保鲜库群50个,使全市蔬菜冷库动态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左右。力争到2020年,从事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达40个以上,从事蔬菜生产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个以上,订单加工蔬菜基地面积达15万亩左右,年加工蔬菜80万吨,蔬菜加工增值15亿元以上,建成15个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

2.培育壮大四大区域特色产业

(1)做强马铃薯产业。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薯、专用薯生产,稳定发展绿色有机鲜食薯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技术组装配套,努力打造甘肃马铃薯产业优质、超高产“隆起带”;以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为目标,精心规划,规模发展,进一步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强市富民的支柱性产业,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和一流的加工专用薯原料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其中商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40万吨以上;生产微型薯3000万粒,建成原种繁殖基地5000亩,生产原种1.5万吨,良种生产基地5万亩,生产良种15万吨。全市大型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原料总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2)做大食用菌产业。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政府推动、龙头拉动、科技促动、项目带动等“四轮驱动”战略,推动食用菌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道路,全力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新兴优势产业。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独特优势,大力挖掘食用菌发展潜力,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到2020年,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菇棚10000座,生产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车间1000间,反季节香菇、秀珍菇温室10000座,发展食用菌3.6亿袋,食用菌总产量达到5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建成西北最大的食用菌产销集散中心。

(3)做优中药材产业。依据区域特色优势,坚持专业化,区域化、集中连片生产的原则,以板蓝根、甘草、孜然、黄芪、王不留行、防风、柴胡等品种为主,以民乐县、甘州区、高台县为重点区域,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到2020年发展中药材5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扶持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5万亩;种植品种达到70余种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0%以上;培育6家以上种子种苗专业生产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2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进和扶持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展GMP、GAP认证,实现中药材加工增值;健全完善民乐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把其建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批发交易集散地。

(4)做精优质小杂粮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小杂粮生产布局,建设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建成特色小杂粮加工基地,促进传统小杂粮向现代杂粮经济转变。到2020年,全市以谷子、豆类、青稞、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到1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6万吨,其中有机小杂粮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加大品种繁育和良种推广方面的科研推广力量,使小杂粮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重点扶持建成10家以上小杂粮精深加工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小杂粮,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打造“金花寨”有机小米、“耀汉子”黑小米等优质杂粮品牌,加强质量管控及追溯体系建设,以品牌、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围绕主导、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甘州区国家级,临泽、高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乐、山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为依托,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园区典型示范带动功能,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有种子、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园提档升级,建成一批覆盖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特色的国家、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园,使各类园区成为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农业科技高地。坚持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粮油高产创建、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综合丰产技术集成、节约型技术普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每年建成各类科技试验示范点100个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项次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实施高效农田节水增产行动,逐步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全市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95万亩,较“十二五”末增加135万亩,其中膜下滴灌50万亩,垄膜沟灌245万亩。通过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膜下滴灌技术达到亩节水220—250 立方米,亩增产8—10%;垄膜沟灌技术亩节水120—150立方米,亩增产5—8%。全市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

(3)促进耕地质量全面提升。通过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补助方式,引导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焚烧和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沿山县区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肥种植还田项目,力争每年种植绿肥面积6万亩以上,实施直接翻压还田面积不少于3万亩。二是以川区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新技术,通过实施增施商品有机肥、磷石膏、土壤调理剂,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肥田作物种植等技术,力争每年推广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达到6万亩。三是以各县区养殖业发展集中的区域为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与当地有机肥料生产定点企业密切合作,将集中收集到的养殖业粪肥,采取科学堆沤发酵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工厂化商品有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和水溶肥等肥料品种的生产,实现有机肥料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确保每年有机肥料推广施用面积达到 100万亩以上。

(4)健全农作物病虫预警防控体系。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倡导“绿色植保”理念,构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态调控为中心,物理、生物技术为关键,科学合理用药为重点的农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开展植物检疫工作,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加强苹果蠹蛾疫情防控,实现“平均蛀果率下降到0.3%以下,疫情面积逐年减少,达到对内不危害,对外不传播”的防控目标。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控制在800万亩次以内,防治面积12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全市建立1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15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以上,示范区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粮食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控制在8%以下,不因病虫危害而造成农业重大损失。

2.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禁用清单”为重点,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全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1)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及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提升检测能力。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队伍素质,培育一批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质量监管队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蔬菜等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加快完善市、县(区)追溯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齐全、产品条形码信息完备的质量安全信息录入与查询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应急与预防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制度,对风险隐患跟踪监测,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建立禁限用农业投入品公示制度,及时完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严禁在全市行政区域内销售和使用对农产品质量有较大安全隐患的氧乐果、三氯杀螨醇、甲拌磷等18种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许可、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制度,监督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建立购销台账,准确记载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销售时间、销售对象、销售数量、经手人等相关信息,定期对经营主体开展督导巡查和监督抽检,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鼓励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等安全投入品。依法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3)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制(修)订和申报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贮运、包装等环节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环境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全地域、整建制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基地在农产品安全大市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标准化水平。争取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0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试点1个。主要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推进“三品一标”发展进程。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6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占到食用农产品面积的50%以上。完善“三品一标”认证激励机制,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根据生产规模和产品特性,强化证后监管,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公信力。

(5)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全面建立生产经营责任制和承诺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对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建立内控制度,配备质量管理人员,严格落实产地管理、生产管控、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质量控制措施,设立质量检测室,配置检测设备,开展自律性检测,或委托有关检测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和营销经纪人,对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建立健全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规范分散农户生产经营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3.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林牧结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着力做好尾菜处理利用,减少尾菜污染,确保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引进推广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推广一膜两年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等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的地膜,禁止超薄膜流入市场,统一规划设立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站(点),切实提高废旧农膜定点收购加工企业加工生产能力,确保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科学合理处理农药包装,设立废弃农药瓶袋收储站点,开展无害化处理。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置。通过饲用、青贮、直接还田等办法,使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创新农业循环张掖模式。加快推进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在完善提高循环经济张掖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种植业(秸秆)→畜牧业养殖(粪便)→菌业(菌棒基质)、菌业(菌棒基质)→畜牧业养殖(粪便)→种植业(肥料)“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家庭和企业小循环、园区或产业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的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国家级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四化”进程,基本达到“一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三基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农村污染治理目标,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健全完善农村能源行业管理、技术服务体系。城郊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重点推广秸秆气化工程、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集约化养殖小区清洁工程、太阳能采暖房、太阳能热水器等能源建设项目;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推广太阳灶、“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和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村能源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户用风、光电设施。到2020年,全市60%的农户能使用上洁净能源。全市推广太阳能采暖房1000户、太阳灶10000个、太阳能热水器20000套、省柴节煤灶20000户,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0处、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20处、服务网点50个。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