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土地政策

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3)

2016年03月23日 11:09 来源:梅州政府网

第十一章 保障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用地

梅州市建设用地资源供给紧张,规划期内优先保障以“双转移”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和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各类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详见附表六及附图六)。

一、交通运输项目

(一)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方面,重点实施济南至广州高速公路平远至兴宁段、汕尾至江西寻乌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至五华段、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含东延线)、大埔至潮州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梅州西环高速公路、畲江至华阳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多段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二)铁路建设

铁路建设方面,重点建设阜鹰汕铁路、浦梅铁路、杭广铁路、梅州至河源城际轻轨、广梅汕铁路龙川至龙湖南电气化工程项目等。并规划新建四条铁路专用线,分别为新铺-松口单轨铁路、丙村-白渡单轨货运铁路、丙村荷树园电厂单轨货运铁路和梅江区长沙竹头园单轨铁路。

(三)港区建设

在港区划分方面,全市境内河港体系由一系列小规模港口组成,规划期内将结合枢纽港的建设,按港口的位置划分为梅州港区、松口港区、茶阳港区、留隍港区等4个港区,进行统一管理,便于港口的经营。在航道规划方面,近期重点发展梅江流域松口以下、汀江流域茶阳以下及韩江流域三河至潮州航线。远期着重提高航道通行等级,适当拓展梅江、汀江及石窟河航线。

(四)航空建设

在航空交通规划方面,参照梅州市未来航空运输的发展方向,拟对梅江区境内的梅县机场进行扩建。

至2020年,全市交通运输项目用地总规模达2462公顷。

二、水利设施项目

以提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成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改善城镇周边环境,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市供水、小水电、节水灌溉和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进一步改善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期间,重点建设蓄水、除洪防涝、小水电站及其配套输变电、节水灌溉和灌区改造、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城乡供水等六大工程。重点建设梅州市清凉山水库扩建工程、梅州大堤南堤截洪渠及电排站工程、梅州城区及畲江工业新城备用水源梅南水利枢纽(梅江区大密水库、梅县叶田水库、梅南水库、篮溪水库)、梅州市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达标加固工程、梅州城区新自来水厂、益塘水库灌区加固改造工程、丰顺韩江东山水利枢纽、葛布水系枢纽、大埔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兴宁市合水水库加固扩容工程、平远凤池水库工程等。至2020年,全市水利设施项目用地总规模达1054公顷。

三、能源设施项目

在能源设施方面,建立适度的超前的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系统,建立以220千伏为中心,110千伏为主体的供电网络,改现有放散型电网结构为闭合型电网结构。至2020年全市社会用电最大负荷预测将达到200万千瓦。

加大能源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市域城乡能源供应保障能力,重点建设五华龙狮殿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嘉应输变电站工程、梅县荷树园电厂发电机组(三期)、韩江流域内陆核电站、大埔三河火电厂、大埔茶阳水电站、220千伏梅县变电站GIS改造、500千伏嘉应至河源(上寨)线路、二期及若干个11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能源设施建设项目。至2020年,全市能源设施项目用地总规模达1011公顷。

四、环保、旅游项目

为促进梅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展现梅州独特的客家文化,规划期间,重点建设梅州市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平远县佛文化旅游产业园、麓湖文化产业园和丰顺县韩山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

针对梅州城市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问题,重点建设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场、梅县自来水厂、续建梅州城区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并拟在梅县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平远县建设县城垃圾填埋场。至2020年,全市环保、旅游项目用地总规模达331公顷。

五、工业项目

重点打造五个经济开发区和两个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区。其中: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及梅县西阳镇,批复规模为706公顷;广东梅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位于梅县,批复规模为700公顷;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批复规模为203公顷;广东五华经济开发区位于五华县华城镇,批复规模为500公顷;广东丰顺经济开发区位于丰顺县汤坑镇,批复规模为500公顷;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兴宁市合水镇和叶塘镇,批复规模为400公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梅县畲江镇及兴宁市水口镇,批复规模为403公顷。至2020年,全市工业项目用地总规模达2325公顷。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土地开发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期间,以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为契机,通过生态产业、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体系的构建,继续优化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现有布局,整合和优化社会经济和生态资产,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扩大用地规模,加强对全市水源地、水土流失区域等主要的生态敏感区的规划引导,合理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区域的生态用地比例,实现生态用地合理布局。

一、构建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在全市范围构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林保护区等生态功能系统。对各类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进行严格保护。禁止在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文化遗产从事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开发建设活动。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不破坏区域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保障生态建设用地需求。规划期间,通过荒坡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和建设用地绿化等多途径安排生态建设用地,并严格按市域内所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管制,构建全市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二、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一)中心城镇土地利用模式

控制城镇扩展规模,遏制城市盲目外扩侵占农田,充分挖掘城区存量和低效土地利用潜力,扩大城镇生态用地空间,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鼓励城镇组团式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单调的现状;优先保证城区和中心镇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用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二)农业生产区土地利用模式

加大农业生产区农田综合整治,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完善田间排灌措施,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节约型施肥、节约型施药相结合的资源节约型土地利用模式,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测土培肥技术及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加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力度,积极治理生产生活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

(三)土地整治开发模式

以国土资源部推进土地整治为契机,大力推进村镇、农田整治工作,适度开发其他土地,落实环境保护和土地整理义务,促进市域景观生态得到整体提升。根据城乡用地整理潜力,所在区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旧”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城镇化、中心村建设和迁并等差异性的村镇整理模式和城乡“三旧”用地拆旧建新、复垦复绿等因地区、因用地而异的综合改造模式,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功能。

三、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对遏制生态恶化、维持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规划期内要完善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

至2020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个,升级6个,完善47个,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市级自然保护区4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683平方公里,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其中规划近期将丰溪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山自然保护区等3个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兴宁狮子岩县级自然保护区,完善阴那山自然保护区等29个。规划远期将三河坝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完善河岭嶂自然保护区等18个。

(二)森林公园建设

在规划期内通过林木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景观等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有的森林公园,对有条件的进行升级。至2020年,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市、县级森林公园54个,森林公园林分质量和景观等级大幅度提高,基本满足市民休闲旅游的需要。

(三)水源保护区建设

重点建设韩江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梅西水库、清凉山水库、长潭水库、益塘水库、合水水库、黄田水库及其周边陆域等以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水库保护为主的保护区。

(四)生态旅游建设    

重点建设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主要由梅州市区的客家公园、五指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区、龙鲸河漂流、丰顺韩山生态旅游区、五指峰天文科普园、叶剑英纪念公园、客天下、阴那山-灵光寺等系列组团构成。巩固提升梅州的绿色生态优势。大力推进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建设,禁建及逐步搬迁污染型的企业,加强河流水系的保护与生态恢复,并结合传统农业优势发展高新科技农业,加强农用地的面源污染控制。

你可能感兴趣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电话
    免费获取合作资料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美国优质土地都在这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