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第一节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第七十六条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为新民、岫岩、凌海、昌图、盘山5个国家级和黑山、大洼、建平、开原、台安5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通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探索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规划期间,国家级和省级10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保护制度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
第七十七条 优质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主要为辽中等23个粮食主产县(市)和中部平原区、沿海平原区中的基本农田集中区。通过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全面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打造以优质水稻、玉米和特色杂粮生产为主的精品农业基地。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建设集中连片、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万公顷(150万亩)和60.00万公顷(900万亩)。
第二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
第七十八条 农用地整理开发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主要为补充耕地潜力较大的辽河三角洲、柳河流域、绕阳河流域、太子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大洋河流域以及沿海平原区。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整理其他农用地和废弃闲散土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完善农用地配套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等农用地质量。到2010年和2020年,农用地整理开发规模分别达到4.00万公顷(60万亩)和10.00万公顷(150万亩)。
第七十九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主要为阜新、抚顺、铁岭、鞍山等大型煤炭基地、露天开采矿山废弃土地。通过分期复垦历史遗留的废弃地,宜农则农,宜建则建,逐步提高土地复垦率和复垦土地质量。同时,对省级以上重点采油、采矿、交通、水利等生产建设项目新形成的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的土地进行全面复垦,降低各类生产建设对土地的破坏。到2010年和2020年,复垦工矿废弃地面积力争达到0.30万公顷(5万亩)和0.90万公顷(14万亩);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率力争达到30%和50%。
第三节 农村土地整治工程
第八十条 农村土地整治制度建设工程
遵循产权清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按照“农民自愿、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总要求,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制度建设,构建政府领导、土地搭台、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互补互助,带动农业滚动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村容村貌更新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统筹发展。
第八十一条 千村整治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主要在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等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中,选择1000个村屯,通过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和资金整合,对耕地、宅基地和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时,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效、节水、循环和集约化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形成村容整洁、配套公共设施齐全、非农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农村;村屯整治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给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内的重点发展区域,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全省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和2020年,整理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达到0.20万公顷(3万亩)和1.60万公顷(24万亩)。
第四节 土地修复与拓展工程
第八十二条 荒漠化土地治理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主要为西北低山丘陵区西部和中部平原区北部的荒漠化土地。通过恢复植被、改良土壤、兴建水利设施、栽植防护林等措施,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盐渍化,阻止耕地继续荒漠化,恢复耕地产能。到2010年和2020年,治理荒漠化耕地面积分别达到2.00万公顷(30万亩)和12.00万公顷(180万亩)。
第八十三条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工程涉及区域主要为西北低山丘陵区和东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原则,以治理坡耕地为主攻方向,通过农田坡改梯、加强灌溉水源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措施,有效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到2010年和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分别达到6.00万公顷(90万亩)和18.00万公顷(270万亩)。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规划实施措施
第八十四条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必须取得农用地转用许可。具体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有关规定,在申报批准或核准时附具土地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项目。
第八十五条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
市以下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严格遵循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的原则,下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下级规划执行的监管,下级规划实际执行中,确实难以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调控指标任务时,负责监管的人民政府可以在本级规划各项指标总量控制之内,拟定规划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确保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调控指标、重大工程、空间管制制度和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得以落实。
第八十六条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修改评价机制
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提交规划实施评价报告,经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后,方可进行规划的修改。规划实施评价报告,必须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依法组织听证,并向社会公示。严禁擅自修改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和改变建设用地布局,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制度建设
第八十七条 适时制定规划实施配套措施
根据国家的规划实施管理各项措施,结合全省实际,制定《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办法》。制定异地补充耕地、基本农田有偿保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配套措施,为规划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第八十八条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绩效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
按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全省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规划、计划执行情况负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第八十九条 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行业用地的调控
根据国家和省的宏观调控政策,深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逐步建立对行业用地的调查统计及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强化计划对行业用地的调控。
第九十条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有偿退出机制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总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废弃工矿用地等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储备库,按照等价有偿的市场化方式,允许退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域范围内进行配置,促进全省区域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