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土地快讯

试点后,云南大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怎么样?

2017年12月22日 16:33来源: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点击量:0

置身云南大理乡村,犹如走进了一幅山水画,农房白墙青瓦,良田纵横斑斓。如果此时再吹来一阵清风,最好是刚刚飘洒过一场细雨,你能看到苍山吐雾,闻到洱海咸湿,还能捕捉到忙碌的农民黝黑脸庞上从容的微笑和眼睛里迸发的光芒。

2015年,大理市被列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市。三年过去,一心把农民长远发展、田园风光保护、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结合的试点,从小树苗茁壮长成了大森林,在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方面有声有色。

宅基地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初冬时分,记者来到大理,领略徐霞客诗句的韵味,听一听“宅改”农民的心声。

户有所居,农宅聚而舒心

“现在住的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很满意。”银桥镇双鸳村村民杨棋胜是典型的住房困难户。几年前,兄弟三家人挤在人均不足18 
平方米的土木房里,出门踩泥,抬头碰梁。现在自己家独立出来,建了240平方米的白族小楼,天井宽敞整洁,厨房、化粪池俱全。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杨棋胜心里格外地美。

过去,大理农村规划滞后、土地资源紧约束,农房建新不拆旧现象十分严重,村容村貌脏乱差、空闲院落无人住,更为难的,是大批住房困难户的刚性需求得不到保障。成为宅基地改革试点后,大理开始了一场“变形记”:出台办法,界定“一户一宅”;修编村庄规划,锁住村子边界;明确户控面积标准、违建认定等问题处理细节;探索有偿使用和自愿退出;启动空心村整治,改善村庄环境,让农民住有宜居。

曾经“一团浆糊”的大理宅基地底数很快摸清了:全市农房“一户一 宅”8.5万户,占81%;“一户多宅”2.1万户,占19%,3200户“主体资格不符合”的被有序清理,宅基地实际需求人数从8.5%下降到5.6%。杨棋胜所在的双鸳村,按照“一户一宅”标准开展空心村整治,132户农民腾出48亩土地,以每户0.4亩计算,可满足未来15年的新建房需求。

鹤阳村村民张发标前一阵子挺郁闷,由于不符合规划,挨着河道建的房子被执法人员拆了。好在村集体对他这类符合建房审批条件的,安排到统规自建点。半年来,两口子参考着通用图纸,边筹边建,心里踏实了许多。“政府做好‘ 
三通一平’,铺好污水管网,老乡住的都不远,相互也有个照应。其实住在河边还没这里方便。”张发标抽着水烟袋侃侃而谈。

“大理严格宅基地资格审查,淡化用地指标管理,盘活闲置土地,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的建房指标落地。”大理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永建介绍,“目前,全市规划调整宅基地面积5456亩,初步划定1020宗。6205户住房困难户全部张榜公示,杜绝了优亲厚友,实现了客观公正。”

记者了解到,去年银桥镇300多户住房困难户,都把房 子建起来了。要是以前,一个行政村一年最多只有2户能获批建房。

富有所依,用益物权拓展

沙栗木庄村村民赵致武,是当地勤劳致富的代表。他早些年当过屠户、做过生意,腰包鼓起来后,盖了三层气派小楼,院内鲜花繁盛,屋里家电豪华。可他并不知足,房子都翻修了几轮,房产证还是1987年发的。“怕是早该换了。”

宅基地

去年冬天,村里来了一群干部入户调查、勘测面积。草长莺飞时,赵致武领到了崭新的不动产权证,“土地四至、房屋户型图清清楚楚,我还可以拿着去银行抵押贷款。”手握“红本本”的赵致武,乐得露出了大白牙。

赋予农村不动产权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是大理“宅改”的探索重点。首要之功,就在确权。大理94.4%的农民都不是住房困难户,这部分群众和赵致武一样,迫切希望发下产权证。

然而,农村不动产登记最大的难点就是权属来源——人情复杂、扯皮事多。为“攻坚拔寨”,大理采取分类确权、分级审核,启用了两支队伍:一批市级优秀干部下派驻村,以点带面开展政策指导、规范操作;一批有威望的村民组成农村不动产认定审核小组,从源头把关、对认定负责。“哪家换过地、哪家有建房资格、哪家面积超标,我们都了如指 
掌。”沙栗木庄村不动产认定审核小组成员杨雄说。

翻开一份《农村房屋确权调查分级认定审查表》,从申请人详情、审核小组认定、国土资源所意见再到乡镇确认,各个环节都有签字和盖章。依托这份表,大理市111个行政村明确了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确定了建房指标分配,村集体补偿安置、统筹用地也有了参考。

“红本本”的功能延伸至生态领域保护。近年来,洱海畔人气爆棚,餐饮、客栈“疯长”,生态环境负荷严重。保护大理的母亲河,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率先从“房地的管理规范”开始了。

大理划定了水岸线、绿化线、禁建区三条生态线,洱海周边宅基地以出租、入股、自营等方式搞服务经营的,必须有“红本本”,同时还要缴纳村集体土地收益调节金,离水边越近,缴纳的费用越高,以此引导经营户逐步搬离洱海生态核心区。大理要让当地人不仅吃现成的“旅游饭”,还要吃长远的“生态饭”。

洱海西边的磻溪村,有客栈27户、餐饮21家。村集体今年收取了52万元土地收益调节金,70%用于村公益事业,30%作为工作经费。“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反哺村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全村人同享致富果实。我们村拖欠一位老板8年近40万元的修路费今年还上了。”磻溪村村委会主任张绍康如是说。

未来可期,摸得着的实惠

“尊重苍山,苍山有树;尊重洱海,洱海有鱼;尊重泥土,家家养花;尊重空气,就有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诗歌《说不完的大理》,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苍山脚下的银桥镇鹤阳村,精彩演绎着这一画面。

早些年,当地人去世后实行的是传统土葬,至少要砍掉一棵树、占用15平方米土地。随着死亡人口的增加,苍山上坟头林立,面海白化问题逐渐突出。“但存寸方地,留与子孙耕。”鹤阳村率先站了出来。村委会老年协会150余人,联名上报镇政府修建公益性骨灰堂。政府结合空心村整治,在村一角辟出5亩地动工建设,据测算,骨灰堂可以供两个村使用80年,比建公墓区节约土地70倍以上。

“与过去相比这样的安葬方式,一次可以节省近1万元,这也是村民接受的原因之一。”银桥镇党委书记杨砚池说,现在两个村实现了100%火化、100%骨灰堂安葬,村民观念的转变,提升了乡风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而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经验,也被列为宅基地试点改革中的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在全州推广。

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喜洲镇,是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特色民居,生动展示着白族非物质文化。有一支特殊的巡查队伍,骑着“小电驴”日日穿梭在古镇巷陌,守护着这里的清幽和古朴,他们就是大理的村级土地规划建设巡查专管员。

“大理构建了市、镇、村、组的网格化巡查管理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保障‘两村一人’专职巡查农村建设行为。”喜洲镇副镇长赵秋华介绍。发现违法用地行为,巡查专管员第一时间拍照取证,上传到微信执法平台,60分钟内,镇上的综合执法队会赶赴现场处置。

“现在老百姓法治意识提高了,房子翻新、维修都会到村委会咨询备案,批东建西、巧立名目的事情已经没有了。”喜洲镇仁里邑村榕树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李必荣与记者分享着村里的变化。

大理每个自然村都成立了村庄建设管理促进会,大事小事村民自己做主,建房怎么规范,垃圾怎么清扫,农田怎么保护,都有人在操心。管好脚下的土地,已成为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

试点三年来,大理没有新增一起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在保障宅基地公平分配、维护农民权益、保护耕地等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田间白鹭展翅,湖水碧波荡漾,乡村宜居宜业——大理以实现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农民过上了更有品质的生活。

>>如有农村产权问题,请咨询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产权交易大理市农村产权交易祥云县农村产权交易宾川县农村产权交易弥渡县农村产权交易南涧彝族自治县农村产权交易

85%的人还看了
你可能也爱看
附近热门土地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资讯
加载中...
火热
招募中
城市
姓名

下载土流APP

获取一手地块信息

小土给您发了元的新用户红包
距离领取结束时间还剩
-
-
-
恭喜获得土流红包
0
已存入您土流APP的账户券包
您可下载app进行查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