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标签>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日前,为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介发布秸秆农用十大模式的通知,按区域、农作物品类分别推荐了相应的秸秆农用模式,为平衡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土壤改良提供了方案。不仅介绍了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还给出了流程和案例,可见对于秸秆还田的重视。秸秆还田技术、方式、好处以及相关补贴政策你清楚吗?请跟土流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发布时间:2016-04-13 11:56:21 文章热度:3270
        玉米秸秆还田是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一项技术活,我们来看看山东小麦玉米两熟种植区玉米秸秆还田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还田方式玉米秸秆收获后直接粉碎秸秆还田,或人工采摘玉米穗后用玉米还田机粉碎秸秆还田。采用联合收割机或秸秆粉碎机具作业,一般3~5天可以完成收获和播种。玉米秸秆还田时,机手要正确选择前进速度和留茬高度,还田机的刀片与地面的间隙宜控制在5厘米左右,秸秆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厘米,如果过长,应进行第二次作业。秸秆、根茬粉碎后应做到抛撒均匀,无堆积或无条状抛撒,以确保还田质量。还田时间玉米还田时间上要尽量赶早,即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趁玉米秸秆青绿,只要玉米成熟就要及早摘穗、随即...[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7:31:14 文章热度:1185
        稻茬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大、小麦直播栽培指每季水稻成熟后,采用稻麦联合收割机(带秸秆切碎装置或全喂联合收割机)收割,切碎秸秆,全量均匀抛撒于地表,犁翻灭茬,施基肥,旋耕机碎土整地,平整、播种、开沟覆土,然后按秸秆还田大、小麦苗情消长特点,进行一系列田间管理的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机组配套方案稻茬秸秆还田采用3518CTS稻麦联合收割机(带秸秆粉碎装置)进行秸秆粉碎(切碎秸秆长≤10厘米),全量抛撒。前茬水稻机械收获作业,采用稻麦联合收割机(带秸秆粉碎装置)收割,割茬20厘米,割幅宽4.5米,粉碎秸秆8~10厘米长,均匀抛撒于地表,撒幅2.2米,耕翻平整,由于稻茬秸秆量比麦茬多,最好采用犁翻灭茬进行翻耕...[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7:10:29 文章热度:2502
        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掌握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对于作物高效生产具有重要帮助。水稻秸秆 三套方案作业工序I。机械收获(带切碎)—秸秆还田—小麦播种、开沟。机具配套:中型轮式拖拉机1台、带切碎装置联合收割机1台、秸秆还田机1台。方案特点:适用于联合收割机带切碎装置留高茬15厘米左右作业,秸秆切碎并且均匀撒于田间,长度为8~10厘米。作业工序Ⅱ。机械收获—人工撒匀“草埂”—机械灭茬—小麦播种、开沟。机具配套:中型轮式拖拉机1台、无切碎装置联合收割机1台、秸秆还田机1台。方案特点:适用于无切碎装置联合收割机留高茬15厘米左右作业后,由人工将秸秆撒匀。建议使用反转灭茬旋耕机。作业工序Ⅲ。机械收获—...[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7:06:39 文章热度:2048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水稻秸秆还田机械化处理,可使手工作业的挖、摘、捆、运、铡、撒、翻等工序一次完成,生产效率提高40~120倍,争抢农时,减少工序,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机械还田的成本仅为人工还田成本的四分之一。水稻秸秆还田机械化还田作业机械或人工收获。将稻秆粉碎后均匀抛撒在田间,施与稻秆等量的有机肥—灌水泡田、补施氮肥、磷肥。驱动圆盘犁翻埋稻秆升滚压机具整地、栽种水稻。技术要点旱地应先灌水泡田12小时,待土壤松软后再作业,田面水深为3~5厘米为宜,过浅达不到理想的埋草和整地质量,过深则影响埋草和覆盖效果;机具作业速度应根据土壤条件和稻秆还田的数量合理选...[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3:04:29 文章热度:1024
        秸秆还田效应受耕作和还田方式的相应。相关专家以成都平原典型水稻—小麦/油菜两熟制农作区轮作为试验样本,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进行不同耕作和还田方式对比实验,发现秸秆还田翻耕在改善土壤养分方面更有帮助。秸秆还田翻耕可增加土壤细菌数量试验在成都市温江区展开,土壤为江灰色冲积水稻土,水稻—小麦/油菜两熟制,试验时间为2003-2008年。实验分为三种不同方式进行,秸秆还田双季翻耕;秸秆还田双季免耕;秸秆不还田、双季翻耕。作物秸秆还田量均为当季全量,即稻草7500千克/公顷,小麦、油菜秸秆分别为5250千克/公顷、3000千克/公顷。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细菌数量明显增加,且耕作方式影响较大,翻耕有...[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2:58:29 文章热度:707
        灰漠土是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区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有学者采用对比实验法,以它为样本开展玉麦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该种土壤物理特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秸秆还田有助于激发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小麦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减施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影响不大试验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以北22千米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安宁渠综合试验场内进行,采用玉米—冬小麦—春小麦轮作的方式,土壤为新疆北疆典型灰漠土,试验期为1990-2004年。施氮、磷、钾;施氮、磷、钾减量10%~15%+秸秆还田,对照不施肥(CK)。秸秆还田量是4500~9000千克/公顷;还田方式为当季作物的秸秆(玉米或小麦)粉碎,均匀撒施于该小区翻地。灰漠土剖面...[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2:53:25 文章热度:1277
        学者通过施肥、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的6种模式,对玉米—小麦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区麦玉秸秆还田的效应做了实验,发现秸秆还田对稳定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具有积极作用。玉米秸秆换田实验在安徽省蒙城县内农业示范科技园展开,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试验期为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正好是玉米季和小麦季。玉米秸秆采取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实验对麦玉秸秆还田和施肥进行了6种处理:小麦玉米秸秆不还田、不施氮磷钾肥(T1);小麦玉米秸秆不还田、施氮磷钾肥(T2);小麦不还田、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施氮磷钾肥(T3);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不施氮磷钾肥(T4...[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2:43:11 文章热度:3341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改善效果因农作物秸秆品种和还田处理方式而异,有学者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和小麦组合的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8种耕作方式试验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进行,土壤为塿土。耕作模式有以下8种:1、冬小麦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2冬小麦旋耕播种—夏玉米低留茬免耕播种;3、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4、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低留茬免耕播种;5、冬小麦浅松旋耕播种—夏玉米低留茬免耕播种;6、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7、冬小麦秸秆覆盖免耕播...[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11 12:16:09 文章热度:2289
        秸秆还田是项技术活,用量和还田方式都有讲究。相关研究者对油菜、水稻、小麦轮作制度区为样本,进行秸秆不同还田量效果对比实验,为农民实践提供参考。肥东县油菜田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种植制度试验在安徽省肥东县进行,土壤为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粘盘黄褐土,时间是2008-2010年。试验期间田间种植制为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实验分为不覆盖秸秆(CK)、油菜秸秆半量覆盖(RS1)、油菜秸秆全量覆盖(RS2)、小麦秸秆半量覆盖(WS1)和小麦秸秆全量覆盖(WS2)几种处理模式。旱季作物种植时,上述秸秆处理全部为等量水稻秸秆覆盖。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量约为7500千克/公顷,半量还田量约为3750千克...[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8:04:20 文章热度:1318
        目前,秸秆还田是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学者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水稻轮作种植制度下,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T1处理对土壤养分影响相对较弱试验在杭州市西湖区连续秸秆还田定位区进行,稻草秸秆还田,土壤为泥质田,试验期为1996-2008年。试验对秸秆还田进行了以下4种对比处理:T1,对照CK+低留茬(2533千克/公顷);T2,秸秆全量还田(1500千克/公顷)+高留茬;T3,NPK(氮磷钾)+高留茬(3890千克/公顷);T4,NPK+秸秆全量还田+高留茬。试验显示,长期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T3处理经12...[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7:41:48 文章热度:1643
        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秸秆与化肥配施,可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有学者通过水稻—小麦一年两熟轮作种植模式进行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营养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全量秸秆还田的效果相对更好。实验在江苏省丹阳市麦溪镇进行,土壤类型为黄泥土,时间为2005-2008年。试验分3种处理:全部秸秆机械还田的全量组、一半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半量组、秸秆不还田的对照组。N、P2O5、K2O用量(化肥)分别为:225千克/公顷、120千克/公顷、120千克/公顷,氮肥品种为尿素、磷肥为过磷酸钙、钾肥为氯化钾。秸秆还田量:全量水稻秸秆7500~8250千克/公顷,全量小麦秸秆5250~600...[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7:38:19 文章热度:1246
        收获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选择秸秆还田,那多种类秸秆还田的培肥效果是否要优于单种秸秆还田呢?有研究者就这个问题,在华北高产量区冬小麦套种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制度区,进行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实验,发现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搭配常规施肥更能有效提升土壤微生物量碳。试验在山东省桓台县进行,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砂姜黑土和潮土3个大类,分别占49.7%、27.0%和22.8%。试验期一年。小麦秸秆还田包括:麦秆还田(WS)、麦秆还田和常规施肥(WS+CF1)、麦秆还田和减量施肥(WS+CF2)、麦秆还田和增量施肥(WS+CF3);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包括:麦玉秸秆还田(WCS)、麦玉秸秆还田...[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7:34:25 文章热度:1804
        秸秆还田的培肥保水之效因秸秆还田方式而异,有专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豌豆轮作种植制度下,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发现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在提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帮助更大。免耕地膜覆盖有效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试验在甘肃定西地区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进行,连续6年定位试验,小麦和豌豆的年间轮作。对秸秆还田采取以下4种处理方式: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全部前作秸秆翻埋入土)、免耕秸秆覆盖(NTS全部前作秸秆覆盖在原小区)、免耕地膜覆盖(NTP),以秸秆不还田的传统耕作(T秸秆全部清除出耕地)为对照。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其中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还...[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7:27:09 文章热度:3541
        秸秆还田可以帮助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但改善效果因秸秆还田处理方式而异,有学者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制度下,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发现秸秆粉碎深松还田免耕的效果相对更好。深松处理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试验在胶州市胶东镇国家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进行,土壤为砂姜黑土,试验期为2007至2008年。试验采取了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免耕(NTC)、整秆覆盖免耕(NT)、秸秆粉碎深松还田免耕(NTCS)。结果显示,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容重在小麦生育期,从小到大,分别是NTCS、NTC、NT,深松处理与覆盖和还田处理差异显著,覆盖和还田差异...[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7:19:37 文章热度:1339
        秸秆还田可以帮助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但改善效果因秸秆还田处理方式而异,有学者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大豆—玉米轮作种植制度下,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黑龙江宝清垦区玉米丰收NTS和NT处理的土壤温度较低试验于2009年在黑龙江宝清垦区进行,该区为大豆一玉米一玉米轮作种植制度土壤为白浆土。试验对玉米为前茬的大豆试验圃和玉米试验圃进行相同处理。秸秆全量原茬免耕还田(NT),灭茬秸秆全量还田(NTS),旋耕还田(TCS),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T)。以大豆为前茬的玉米试验圃的NT、TCS、T处理和以玉米为前茬的试验圃的对应处理方式完全相同。结果显示,由于免耕和秸秆覆盖对热传导的阻碍,大豆圃...[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3:29:09 文章热度:846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学者以黄淮地区小麦为样本,进行了还田与不还田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能明显地提高土壤磷素。实验在河南省新乡市北站的河南科技学院万亩试验田区进行,土壤为黄潮土,试验期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实验分为玉米秸秆还田区和不还田区两个处理,玉米收获后采用还田机粉碎后均匀施人田间,耕翻整地。实验显示,在小麦各生育期中,秸秆还田区均比不还田区的pH偏低,并且在灌浆期这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土壤pH略有上升,表明土壤的酸碱度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玉米秸秆还田对其影响较小。从苗期到成熟期,秸秆还田区均比未还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3:24:20 文章热度:1084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对玉米、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学者于沿淮地区分别选择水稻土和砂姜黑土为样本,以不同的还田和施肥处理,来探讨腐秆剂的有效运用方法。结果表明,在水稻土上添加腐秆剂,可促进秸秆还田培肥和增产效果明显,但添至砂姜黑土上却出现阻碍秸秆还田效果的现象。水稻土SFD处理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试验在淮河以南的霍邱县王截流乡和淮河以北的固镇县新马桥镇进行,王截流乡的种植制度为小麦一水稻轮作,新马桥镇的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王截流乡为水稻土,使用2009年秋季收获的水稻秸秆,新马桥镇为砂姜黑土,使用2009年秋季收获的玉米秸秆。学者分别对这两个试验区进行...[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3:12:07 文章热度:2024
        有学者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9000千克/公顷的秸秆还田量相对较为合理。黄土高原ST9000的施用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实验在陕西渭河三道台源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展开,土壤为中壤土,对试验区进行不施玉米秸秆、施鲜玉米秆6000千克/公顷、9000千克/公顷、12000千克/公顷、15000千克/公顷5种处理模式,分别用ST0、ST1、ST2、ST3、ST4表示。夏玉米收获后,去掉根茬清理田面,玉米秸秆粉碎机铡成5厘米长后翻压掩埋于20厘米土层还田,然后平整土地。实现显示,秸秆还田半个月后,各处理土壤有...[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7 10:46:39 文章热度:829
        专家通过施氮、秸秆还田组合的10种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玉米秸秆还田的效应做了实验,发现在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土壤营养因土层而异。在20~30厘米土层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实验在河南滑县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基地进行,土壤为壤土,试验期为2006至2007年。专家运用了如下10种施氮与秸秆还田组合的处理模式:(用N表示施氮处理,S表示秸秆还田处理),依次为N0、N90、N180、N270、N360、S+N0、S+N90、S+N180、S+N270和S+N360。前茬夏玉米的秸秆粉碎后全量(约7500千克/公顷)还田,随耕地翻埋(深度25~30厘米)地下(秸秆不还田处理的除外)。在作物生长的...[ 查看全文 ]
发布时间:2016-04-06 17:40:16 文章热度:754
        专家通过施肥和秸秆还田的6种模式,对青海省东部河湟灌区小麦单作区小麦秸秆还田效应做了研究,发现化肥与秸秆还田配合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无机钾肥配合秸秆还田大幅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者运用了6种秸秆还田模式进行试验:NP(氮磷)、NP(氮磷)+50%ST(秸秆还田)、NP(氮磷)+100%ST、NPK(氮磷钾)、NPK(氮磷钾)+50%ST、NPK(氮磷钾)+100%ST。秸秆还田处理分50%ST(半还)和100%ST(全还),半还、全还是指小麦按小区脱粒后一半或全部秸秆经粉碎约10厘米长度均匀撒施该小区,然后人工翻埋。实验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还田配合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增...[ 查看全文 ]